中美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碳排放國終于于11月12日達成溫室氣體減排協議。根據協議規定,中國將力爭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左右開始減少,這勢必對中國能源結構、發展格局乃至全球能源格局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氣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產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此
問題上,本應屬于利益共同體。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普遍乏力,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僅想借發展低碳經濟,通過能源產業轉型和新能源產業革命的方式再造經濟增長,也想試圖再次爭奪全球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近日,中國政府在APEC會議期間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文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擬借APEC會議全球影響力表明中國在控制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堅定決心,中國有能力,也有信心將APEC藍永久保持下去。
事實上,中國實現減排承諾,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工業化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經濟體,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實現快速發展過程中,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環境和生態代價,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治理難度越來越大。2011 年,中國工業部門耗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約為70%,煤炭在能源結構中占比已接近七成。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等機構聯合編寫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因為經濟快速增長增加,工業化日益增長的資源能源需求導致其消耗已經大大超過了其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供給,
碳足跡占中國生態足跡的54%,中國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赤字。因此,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