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排放配額交易,被視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控排
減排市場調節手段。歐美國家在污染物
排放權交易機制設計和實踐中,都進行了多年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我國也在2013 年啟動了
碳市場試點。
碳排放權交易是否能帶來潛在的收益,這些收益究竟有多大,如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以省為交易主體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理論上能帶來多少收益增量和減排潛力?本報告將嘗試給出一個答案。
國內
碳交易市場建設源于 2011 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將在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湖北、
深圳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4 年9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 年)》。明確提出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將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2014 年伴隨著湖北、重慶兩個市場的開市以及國家碳交易管理辦法的出臺,中國碳市場發展加速推進,七個試點市場得以全部啟動,而全國市場設計框架也逐漸清晰。
目前,全國七個碳交易試點根據其各自制定的納入標準,共納入2000 多家各類企業,每年發放的配額總量約12 億噸,市場價格從最低20 元波動至最高130 元。2014 年12 月9 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利馬會議中國碳市場展望主題邊會上表示,截至2014 年11 月底,中國共交易1436 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突破5 億元人民幣,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
未來,如果進一步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開展全國范圍內以省為交易主體的碳排放權交易,理論上是否能帶來潛在的收益,潛在的收益究竟有多大,同時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即排放配額在不同地區的重新配置,是否還能進一步釋放減排潛力,這些潛力又有多大?本研究通過構建基于優化方法的資源配置模型*,測度在三種情景下碳排放權交易能帶來的潛在收益以及減排潛力,這三種情景分別是“指令與控制”(command-and-control)情景、“空間交易”(spatial-tradable)情景、“時空交易”(spatial-temporal-tradable)情景。
在“指令與控制”情景下,全國的碳排放總量被固定在當前實際發生的(即被觀測到的)碳排放總量水平上,或額定的碳排放總量之內,區域之間不允許進行碳排放權的交易,即不存在碳排放配額的重新配置,但是各個區域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提升,降低能源利用的技術無效性(technical inefficiency),實現在現有碳排放水平不變條件下的產出增加,即區域GDP 的增加。本研究以上述GDP 增量作為第一類(Type I)潛在收益的測度。
在碳排放權的“空間交易”情景下,各區域間允許進行以省(區、市)為主體的碳排放權交易,即碳排放配額可以在區域間進行重新配置(空間配置),而全國的碳排放總量只要不超過實際發生或額定的碳排放總量水平即可。此外,該情景之所以被稱為“空間交易”,是由于排放權只能在區域間進行同一年份內的空間上的交易,排放配額不允許被存儲或預借,即不可以進行不同年份之間的交易。“空間交易”情景下,各個地區在消除了能源利用的技術無效性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消除碳排放配額空間配置的非有效性( suboptimal spatialallocation),實現在現有碳排放水平不增加條件下的GDP 產出水平提升。本研究將由此帶來的GDP 增量作為第二類(Type II)潛在收益的測度。
在碳排放權的“時空交易”情景下,各區域間不僅可以進行省(區、市)為主體的碳排放權交易,而且各區域還可以根據需要存儲當年未用完的排放配額在未來使用,或預借未來的排放配額滿足當前的需求,即碳排放配額不僅可以在區域間進行空間上的重新配置,而且可以在時間上進行多年份的跨期重新配置,前提是只要保證在一定時期內(例如一個五年規劃內)全國的碳排放總量不超過這一時期實際發生的或額定的碳排放總量水平即可。“時空交易”情景下,各個地區在消除了能源利用的技術無效性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通過消除碳排放配額空間和時間配置的非有效性(suboptimal spatial and temporalallocation),實現在現有碳排放水平不增加條件下的GDP 產出水平提升。本研究將由此帶來的GDP 增量作為第三類(Type III)潛在收益的測度。
伴隨上述三類潛在收益的實現,各區域的碳排放量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通過排放配額的重新優化配置,大部分區域排放量都能夠得到縮減,即減排潛力會通過排放權交易得到進一步的釋放,相應的各區域的碳排放強度都會出現的一定程度的下降。
(本文節選自《我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的潛在收益展望》,該報告是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
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報告)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是 2009 年經學校批準成立的研究機構,掛靠在管理與經濟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中心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自魏一鳴教
授2006 年在中科院創建的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CEEP-BIT)面向國家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中的關鍵科學
問題開展系統研究,旨在增進對能源、氣候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科學認識,并為政府制定能源氣候戰略、規劃和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為能源企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為社會培養高水平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