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現在有了這個
碳中和小屋,以后有些不要的東西就可以隨時送來,還能拿獎勵!”25日,成都市錦江區佳宏路的居民李阿姨口中的小屋,是
四川碳拾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剛在獅子山街道菱窠社區落地的一座“碳中和”小屋。同一天,碳惠天府與碳拾光也在這座小屋門前正式完成接通合作,雙方將結合自身優勢,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開啟成都雙碳實踐探索新路徑。
縱觀成都全域,“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如繁星點點,鑲嵌在成都這座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之中。以“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為“點”,串聯街區低碳環保的“線”,使綠色生活風尚的“面”越來越廣。
這座以綠色為主色調的
玻璃小屋坐落于錦江區菱窠社區,步入這個20余平方米的空間,正對面映入眼前的是用格擋劃分的紡織類、玻璃類、塑料類、金屬類、廢紙類5個區域,在小屋左側有一桿帶顯示屏的秤,工作人員將可回收物放在秤上,并點擊顯示屏上的物品類別,
碳足跡碳中和計量儀就會自動對可回收物進行稱重、實時計量、預測碳抵消碳中和數,并生成一個二維碼,居民用微信掃二維碼即可獲得回收獎勵金和碳中和積分。
“居民把這些可回收物帶到碳中和小屋進行回收,不僅能夠獲得現金的收益,回收產生的碳積分可以在APP上面兌換一些日用品,與此同時還有碳惠天府的積分收益,能夠兌換額外的物品。”小屋負責人介紹說,在開張的第一天便有許多居民來,為提升小屋的回收效能和屋內整潔,每天都定時有回收車輛對可回收物進行清運,分揀中心進行二次分揀,再交給相關的企業進行處理和回收。
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寄快遞可上門取件,點外賣能送到家門口。如今,“垃圾”回收也有了“上門服務”。
便捷與環保的背后,更有著一層溫暖的底色。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屋旁的小隔間是為戶外工作者準備的愛心驛站,配置飲水設備、冰箱、微波爐、桌椅、空調、小藥箱、手機充電器等設備。不僅如此,愛心驛站還將開展“書香換綠植”“愛牙日·義診”“血壓·健康”等公益活動,惠及城市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戶外勞動者。
綠色低碳是時代潮流,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碳中和”小屋廣泛得到認可的背后,離不開對垃圾分類痛點的狙擊和
政策的大力扶持。
“‘碳中和’小屋其實是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鏈條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四川碳拾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屋鏈接著居民、政府、企業等多方主體,致力于整合行業資源,建立綠色產業鏈條,樹立行業新標桿,在省、市。具體而言,居民投遞的各類再生資源,在小屋實現交易后將短駁清運至貨物暫存點,在由干線
運輸至集散場,實現精細化分類。“碳小屋”落地后,由專業人員為當地政府、企業提供完整、細致的運營指導與管理,以及日后的維護工作,保證“碳小屋”的地區適應性與高效運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