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碳中和背景下,隨著人類活動排放強度的大幅降低,人類活動排放與地球系統之間的互相影響和反饋也將發生極大的變化。從整體上講需要我們進行新的考慮,也對環境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戰?!鼻迦A大學賀克斌院士在6月15日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環境院所長
論壇上講道。
環境科技將面臨不同減碳路徑的生態環境風險。賀克斌指出,在碳中和路徑約束下,劇烈技術變革將改變社會經濟產業結構,人類活動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發生巨變,溫室氣體、大氣污染物等人類活動排放將迅速減少。但在這一過程中,化石燃料燃燒、土地利用變化、工業固氮等人為活動對氣候變化與碳—氮循環具有多重作用與反饋,目前諸多機制仍不明確。此外,“雙碳”行動帶來的CO2、氮氧化物、氨氣等
減排效應如何進一步對碳—氮循環產生擾動,仍需研究。
環境科技將面臨新能源系統關鍵材料綜合利用的挑戰。賀克斌以電動車和光伏組件為例進行闡述,一輛電動車從設計到建造出來,在元素周期表中大概占了50種元素,其中有7種用量超過一公斤,還有4種是具有非常大的毒性,其生產制造環節中的排放
問題,對環境的影響等需要我們關注。而對于光伏組件來說,光伏廢棄物將隨著安裝量的增加而激增,目前全球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的比例僅有17.4%,如果保持同樣的回收率,在1.5℃和2℃溫控目標下2050年全球太陽能光伏廢棄物將分別達到612 噸和352噸,分別超過了2019年電子廢棄物總量的10倍和5倍。
環境科技將面臨減污降碳協同關鍵技術的挑戰。賀克斌認為,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中,必須要保證保護人體健康的特定污染物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剛性需求。但目前,在溫室氣體與環境污染物的協同治理中,仍有諸多問題。例如,在協同機制方面,缺少跨系統、跨邊界、揭示地球系統跨圈層、多尺度多元相互作用的復雜碳污協同機理研究;在融合感知方面,用于支撐碳污協同全要素、全過程、多尺度的感知組網及研判技術依然較為薄弱。
環境科技面臨氣候與環境協同治理綜合決策支撐上的挑戰。賀克斌指出,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對于氣候與環境治理產生較大阻礙。先發國家通過制定綠色貿易
市場規則,掌控市場話語權,綠色貿易已經成為爭奪綠色資源、保護本國利益、限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把利器。要應對國內國際形勢,應從“數據、工具、判據”三個維度出發,加快建立本土化
碳足跡核算體系,把社會經濟模型、能源系統模型、產業結構模型三個模型統籌形成綜合模型,評估不同路徑的環境、健康、資源、農業等協同效應,通過科技的研發和突破,最終轉化為教材和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