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簡稱ICAP)發布的《全球碳
市場進展2024年度報告 》顯示,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開始積極地建設
碳市場,以促進本國氣候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新碳市場的設計正在突破歐盟碳市場為代表的傳統模式,向創新混合型的模式發展。
中國的碳市場目前只涵蓋二氧化
碳排放,并且是基于降低
碳強度(單位GDP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許多發達國家所青睞的絕對排放量。由于發展路徑和面臨的挑戰相似,中國在碳市場機制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可以為新興經濟體建設和完善碳市場提供借鑒,對全球碳定價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碳價突破100元/噸,比2021年開市時的48元/噸翻了一番,達到歐盟碳市場2018年的水平。雖然和歐洲碳價水平差距較遠,但也超過韓國碳價(50元/噸),靠近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簡稱RGGI)的價格(120元/噸)。不斷上升的碳價和不斷擴大的容量,說明中國政府和市場都認同碳市場在
減排和實現“雙碳”目標方面的巨大潛力。
中國: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新興經濟體中最早啟動碳市場的國家之一。2013年中國
碳交易試點啟動前,僅有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的歐盟、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日本在國家層面或省級層面運行碳市場。隨著中國8個區域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的相繼啟動,中國所有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已占全球強制碳市場排放量的60%以上。 這個數字明顯高于中國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所占的份額(約30%)。
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在未來三到四年內,中國碳市場的覆蓋率還將繼續上升。無論是從
政策研究還是從交易的角度,中國碳市場發展都將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一些發達經濟體碳市場由于采取絕對總量下降的目標,其覆蓋的排放量將繼續減少,如歐盟碳市場、加州-魁北克碳碳市場、德國碳市場、RGGI等;其次,未來幾年全國碳市場將覆蓋更多工業領域,其中最有可能納入的三個行業
鋼鐵、
水泥、電解鋁預計覆蓋20~30億噸排放。
第三,盡管一些大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于 2026 年左右或更晚啟動,例如加拿大、日本、印度、巴西的碳市場,以及歐盟針對建筑和道路
運輸推出的新碳市場(EU ETS 2),然而,短期內這些市場覆蓋的排放量都遠遠小于中國的碳市場。最后,在中國2030年達到排放峰值之前,碳市場覆蓋行業的排放總量可能維持不變,部分行業可能還將增加。
雖然各國碳市場一般著眼于本國內部減排,但隨著《巴黎協定》第六條創建的國際碳市場不斷落地,以及越來越多的國家提出碳邊境調節機制,各個國家的碳市場將直接或間接地聯系在一起。中國碳市場管控如此龐大的排放量,不僅對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有著重要意義,而且也關系這碳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的成功實踐。
新趨勢:基于降低碳強度的市場設計
中國碳市場以降低碳強度為目標,基于實際產量的總量設計方法成為全球碳市場的新趨勢。最初,中國在設計碳交易試點時由于碳排放尚未達峰,且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仍處于快速上行階段,難以對碳市場設置絕對總量。因此中國碳交易試點廣泛采用了基于碳強度和實際產出的分配方法,不對總排放做定性要求。
什么是碳強度?
“自下而上”地計算碳市場的總量,核心目標在于降低單位產品的碳排放強度。這個做法不僅在印度和印尼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得到使用,還在加拿大的多個省級碳市場得到應用。歐盟碳市場在2021年后也在絕對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引入了基于實際產量的配額調整方法。
除了市場設計以外,中國碳市場行業擴張的經驗,尤其是數據統計收集的經驗對于其他碳市場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的區域碳市場自啟動以來一直積極拓展覆蓋范圍,除了碳市場普遍納入的
電力、工業部門外,還納入了公共建筑、航海運輸、公共
交通、數據中心等多個行業。
中國還探索將碳市場從范圍一排放擴展到間接排放。與歐盟和美國不同,中國的電力市場仍在改革之中,這意味著電力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制。這使得能源供應商很難將碳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目前,中國的碳市場涵蓋范圍二排放。這激勵了終端企業提高能效,最終實現節電
節能。
什么是范圍一、二、三排放?
當前全球碳市場正在向更多的行業和排放源積極擴張,例如歐盟和英國向航運拓展、以及印度、泰國和日本的碳市場納入間接排放。中國的實踐經驗也為這些市場擴張提供了參考。
中國碳市場發展面臨的挑戰
筆者認為,中國碳市場,尤其是全國碳市場在碳排放尚未達峰時就開始實施碳市場刺激減排,是對全球減排的重要貢獻。但展望未來,全國碳市場仍需要持續地進行政策完善,并和其他氣候能源政策進行協調,才能真正發揮碳市場的作用。
首先第一個需要解決的
問題是建立高質量的、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數據體系。和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的能源和碳排放數據監測體系,尤其是工業行業的數據體系相對薄弱。同時,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的專業能力也存在區域分配不均衡的特點。為了保障碳市場的數據基礎,從制度上,要在現有國務院碳
排放權交易暫行管理條例的基礎上,加強對重點排放單位和
核查機構的監督管理,對違規行為嚴格執法;從技術上,要完善技術指南并提升對相關行業數據監測的要求;從人員能力上,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培訓體系,加強人員培訓并納入職業資格管理。
中國碳市場運行兩周年,表現如何?
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從基于強度的總量過渡到絕對總量。基于強度的總量幫助新興經濟體更早采取碳價減緩排放增長,但長期而言絕對總量才符合本世紀
碳中和目標的要求。歐盟碳市場配額總量以每年4.3%的速度降低,顯示了碳市場減排的決心,也刺激了碳價的增長。中國將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峰值,部分行業有可能提前達峰,這為碳市場設置行業排放總量提供了基礎。但具體到碳市場中,何時設置絕對總量,如何設置,如何從當前回溯性的配額分配過渡至中長期的配額分配,仍存在大量的政治和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中國在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工業轉型升級的挑戰時,需要加強制度研究和利益相關者溝通,探索將碳交易制度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方式。
第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從免費分配轉向拍賣,讓行業為碳排放付費。當前全國碳市場電力行業采取100%免費分配,化石燃料電力行業作為一個整體并未支付額外的碳成本。根據ICAP 2024年度報告,歐盟企業2023年為碳排放向政府支付470億美金,德國和英國碳市場納入的企業2023年也向政府支付了115億和52億,這提高了高碳產品的成本和最終價格,促進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 同時政府也使用這些金額支持低碳技術項目的發展和支持貧困人群和小企業,實現社會的公平轉型。因此,要充分發揮碳市場的作用,中國碳市場在未來可以逐步從免費分配為主轉變為拍賣分配為主,要讓企業和消費者切實為碳排放付費,從而推動低碳產品和技術的使用。
第四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完善的價格傳導機制。在當前電力市場價格受到管制的情況下,電力企業的碳成本難以向下游傳導,不能達到增加火電價格促進新能源銷售的目的。要實現成本傳導,全國碳市場需要和電力市場、能源市場的市場化改革相協調,確保碳排放上下游的價格能夠順暢傳導。同時,碳市場監管部門需要和金融監管部門配合,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鼓勵更多的參與者和交易產品進入碳市場,促進能源、電力、碳三種產品的價格聯動,以更精準高效的方式發現符合國家減排目標的碳價格和碳成本。
中國模式為新興經濟體提供樣本
2023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全球年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了近1.5攝氏度,留給全球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時間已所剩無幾。我們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力度促進全球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減排,而碳市場將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探索出適合新興經濟體的碳市場模式,不能等到其經濟水平提高了再建設碳市場。
歐盟“綠色關稅”將如何影響中國碳市場?
如前所述,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其碳市場的經驗已經被許多的新的碳市場所使用。而中國碳市場當前面臨的挑戰同樣也是新興經濟體的挑戰,例如排放仍處于上升期,企業統計基礎薄弱,人員能力的缺失,電力能源市場化程度不高,金融體系不完善等等。中國碳市場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平衡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如何通過碳市場促進低碳技術的應用,將為新興經濟體的碳市場發展提供重要的經驗參考,持續塑造全球碳市場的發展方向,為建立全球碳價做出貢獻。政府從碳市場中獲取的收入,也將支持新興經濟體加強民眾福利和投資低碳產業,以更可持續的方式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