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問題與環保問題需要平衡,產業結構調整尚需時間
與長三角地區的發展不同,京津冀三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比較大,如何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是三地協同防治大氣污染所必須面對的
難題。京津冀大氣污染協同防治機制能否長久持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布局能不能得到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能不能得到升級、轉型、改造。而這其中,
河北又是重中之重。
“減煤壓鋼形勢不容樂觀。”吳曉青介紹,目前京津冀三地煤炭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例約為65%以上。生鐵、粗鋼總量約占全國25%以上,而這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隨著地方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河北省要在2017年完成壓減4000萬噸煤、6000萬噸鋼的產能任務,難度相當大。
京津冀需要一體化的能源結構布局,這也是不少委員的觀點,但同樣面臨困難。根據委員們的調研,三地尤其是河北農村人口冬季仍主要靠散煤取暖,這是污染的重要來源。盡管政府在努力推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但由于煤炭成本低廉,對煤炭的“依賴”短期內難以改變。且“多煤少氣”的能源結構是我國無法回避的事實,這就必須尋找一條既能大規模使用煤炭資源,又能大幅度減少煤炭污染的道路。
“我個人認為,千萬不要提徹底改變河北省的重
化工產業結構,這是不現實的,成本將極高。”全國政協委員王小康提議,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對這個重化工結構進行減量、轉移、優化、升級改造,就地減量、轉移出去、本身還保留下來的升級改造。
“建議國家將更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向河北布局,讓河北在壓減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在一些新項目、新產業上能夠及時有所跟進。”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副省長秦博勇說,“同時也建議國家加大對于京津冀魯等地天然氣的供應,并充分利用國家西部的
電力資源優勢,加大西電東輸的建設,減少區域的燃煤電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