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碳匯,也稱藍色碳匯,是指通過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運轉,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封于海洋環境之中的過程和機制
據測算,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是大氣的50倍、陸地的20倍,儲碳周期可達數千年。可以說,海洋在地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循環。
當前,氣候變暖形勢仍舊嚴峻,各國均面臨著一定的
減排壓力。在這一背景下,海洋在碳吸收和固化方面的獨特作用凸顯。
目前,國際認可、可交易的海洋碳匯生態系統是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我國同時擁有這3種碳匯資源,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國三大海洋生態系統的年碳匯量為126.88萬噸至307.74萬噸二氧化碳。這表明,我國在發展海洋碳匯方面具有很大潛力。
與此同時,我國沿海地區已經開始探索海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在產品交易、藍
碳基金、質押貸款等方面進行有益嘗試。如2021年6月,廣東湛江完成我國首個藍
碳交易項目(紅樹林),達成5880噸的
碳減排量轉讓協議;2024年7月,黃河入海口首筆海洋生態修復碳匯在寧波完成交易。
然而,海洋碳匯的生態價值遠未得到充分體現。受限于海洋資源流動性、開放性和立體性等特征,海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仍面臨核算難、交易難和變現難的現實約束。因此,亟須明確海洋碳匯產品的計量標準、確權登記、交易規則等,最大限度挖掘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匯增匯潛力,進而促進人海和諧共生。
二、如何深挖海洋碳匯潛力?
結合海洋碳匯產品的公共性,外溢性,實現海洋碳匯產品價值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是做好調查監測工作,摸清家底。通過各類技術手段,對海洋生態系統及其碳匯產品開展基礎信息的調查和動態監測,摸清楚各類碳匯分布空間、數量、質量等底數,建立各地區海洋碳匯產品的目錄清單
二是推廣應用行業標準,便于海洋碳匯產品計量。自然資源部于2022年批準發布《海洋碳匯核算方法》,系統規范了海洋碳匯核算工作的流程、內容、方法及技術等要求,構建起適用于我國海洋碳匯核算的
方法學體系。沿海各省份應結合本地區海洋碳匯生態系統的區位特征、自然特征,有針對性、分類別開展海洋碳匯核算技術和方法學的研究與制定,量化本地區海洋碳匯產品數量、質量。
三是規范海洋碳匯產品
市場交易。探索建立海洋碳匯安易平臺,搭建市場組織架構,明確交易市場要素,建立包括價格形成、供給標準與風險防范等在內的市場運行機制和
政策保障機制等。
四是完善海洋生態修護補償制度。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等措施,引導更多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濱海鹽沼、海草床等生態系統修復活動。
海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監管-技術核定-中介服務-產品供求-行業監管”多元主體參與協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