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碳交易上得急、上得快,一方面顯示我們國家采用
市場化方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很大,迅速采取一切有效方法去應對氣候變化;另一方面,因為時間太短,在宏觀和
政策層面上,定性、定量的全面深入系統研究較為缺乏,這方面的工作需要盡快補上。”周勇說。
深圳于2013年6月啟動我國首個碳交易平臺,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曾經主導了深圳碳交易量化及核查標準的制定工作,該院一名工程師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曾坦言:“數據的核查是難點。”
在周勇看來,我國傳統企業的數據上報體系,不能作為金融
衍生品的碳交易的基礎數據。而對企業
碳排放數據進行有權威的
第三方認證,則面臨合格的認證機構和人才很少的嚴重制約。碳核查也使眾多的企業增加了成本,而且以后每年都會有這塊支出。但是,如果沒有可靠、準確的數據,作為金融衍生品的碳交易將會產生什么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