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
市場建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舉措。
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
碳市場建設的意見》,為構建更高效、更完善的市場化
減排機制提供了根本遵循。林草
碳匯作為生態系統碳匯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成本低、可持續、綜合效益顯著等優勢,是應對氣候變化不可或缺的自然解決方案。
當前,全國碳市場建設正處于擴容增效的關鍵階段,必須從制度建設、技術創新和機制融合等多維度綜合發力,將林草碳匯全面納入全國碳市場體系,使其成為助推國家減排目標實現的重要力量。
健全林草碳匯計量監測與標準體系
建立統一的林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立全國規范統一的計量監測體系,確保數據來源可靠、方法科學、結果可驗證,這是林草碳匯參與碳市場的基礎。目前,各地碳匯核算方法標準不一、監測能力水平各異,導致核算結果不具可比性、缺乏公信力。國家相關部門需制定并發布全國林草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規范,明確碳匯計量的邊界、參數、模型及不確定性控制要求,統一涵蓋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碳匯的測算方法。同時,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整合遙感衛星、無人機航拍和地面監測站數據,動態跟蹤林草資源碳儲量的變化。積極推進
第三方機構核查認定制度,確保每一筆碳匯量都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通過林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形成全國林草碳匯“一本賬”,為碳市場提供穩定、可信的供給來源。
加快林草碳匯
方法學的開發和更新。開發科學合理、適用性強的方法學,是擴大碳市場覆蓋面和項目參與度的技術保障?,F有方法學覆蓋范圍有限、更新滯后,難以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林草碳匯項目開發需求。應圍繞森林經營碳匯、竹林碳匯、草原碳匯、濕地修復碳匯等重點領域,加快碳匯增量方法學開發研究。鼓勵基于實測數據優化參數,建立符合我國林草特點的碳匯計量模型。定期評估和修訂現有方法學,引入遙感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提高估算精度和效率。建立方法學動態更新機制,及時將實踐驗證有效的創新方法納入國家認可范圍。通過構建覆蓋主要林草類型、反映區域差異的方法學體系,激發各類主體開發碳匯項目的積極性。
推進林草碳匯標準與國內外碳市場的銜接。標準互認是擴大市場邊界、提升流動性的關鍵。應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與碳市場規則制定,推動我國林草碳匯方法學與Verra、GS等國際標準對話互認。加強全國碳市場與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地方試點碳市場在林草碳匯計量、登記、交易等規則體系上的統一性。探索建立與國際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相協調的碳匯抵扣規則,支持出口企業使用國產林草碳匯抵銷碳成本。通過構建內外貫通、標準互認的碳匯市場體系,提升我國林草碳匯的國際影響力。
創新林草碳匯市場交易與激勵機制
設計激勵相容的林草碳匯交易機制。當前碳市場主要以減排配額交易為主,碳匯作為抵消品使用比例偏低,交易活躍度不足。需通過機制設計明確林草碳匯的抵銷規則、比例限制和價格形成方式,激發供需雙側活力,避免碳匯價值被低估。具體應明確重點排放單位使用林草碳匯抵銷其部分排放比例,并適時提高抵銷上限,比如從5%逐步提升至10%。建立林草碳匯專項交易板塊,推行協議轉讓、競價交易、質押融資等多元化方式。探索基于碳匯能力的區域差異化定價機制,對西部、生態脆弱區的碳匯項目給予溢價激勵。引入長期協議交易和期貨產品,穩定供需預期,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建設活躍有序的林草碳匯交易市場,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向轉化。
推動林草碳匯項目與多元金融工具融合。碳匯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單純依賴碳匯交易收入難以覆蓋管護成本,需要創新金融支持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碳匯貸”“碳匯保險”“碳信托”等綠色金融產品,以未來碳匯收益權為質押提供低成本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林草碳匯項目發行綠色債券或申請綠色發展基金,探索碳匯生態補償資金與交易收入聯動機制。推動公益性碳匯項目與商業性開發項目組合打包,實現交叉補貼。引導保險公司開發碳匯損失險,規避自然災害導致的碳匯逆轉風險。構建“交易+金融+保險”多元化支持金融體系,打通資源—資產—資本的轉化路徑,提升林草碳匯項目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為林草碳匯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建立面向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碳匯補償機制。我國大部分林草資源分布在中西部、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這些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生態貢獻突出。若碳匯收益主要流向項目開發商,難以實現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的協同。必須創新收益分配機制,讓當地農民和社區成為碳匯增值的真正受益者。具體應要求林草碳匯項目收益按一定比例反哺當地集體和農戶,如通過“碳匯+鄉村振興”模式將部分收入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或直接分紅。支持村集體以林地草原承包經營權入股碳匯項目,共享長期收益。在東西部協作中,探索東部地區優先購買西部碳匯指標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通過林草碳匯補償,形成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的利益分配格局,助力共同富裕和區域協調發展。
加強林草碳匯與國土綠化政策的協同推進。林草碳匯能力提升與國土綠化、生態修復等政策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存在項目重疊、資金分散、效益評估脫節等
問題。加強政策協同可避免重復建設,實現生態效益與碳匯效益最大化。具體將碳匯能力提升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三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的考核指標。統籌生態保護修復資金與碳匯開發資金,在造林種草、撫育經營項目中同步設計碳匯監測與開發方案。建立碳匯項目綜合效益評估機制,將碳匯增量作為評價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依據。推動林草碳匯與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等協同設計,提升生態系統固碳功能的穩定性。通過林草碳匯與國土綠化政策的協同推進,促進生態修復與碳匯增強的良性互動,提高國家投入的整體效益。
開展林草碳匯能力建設與科技支撐行動。基層林草部門、經營主體普遍缺乏碳匯項目開發、管理和交易的專業能力,科技支撐不足也制約著林草碳匯精準提升。亟需提升全行業對碳匯市場的認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具體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國家級林草碳匯培訓基地,為地方政府、國企、合作社等提供方法學應用、項目設計、交易規則等實操培訓。開發碳匯項目管理系統和公共信息平臺,提供在線測算、項目備案、交易咨詢等服務。加強科技攻關,研發高固碳樹種草種、增匯經營技術、碳匯預測模型等,形成可推廣的技術包。支持建設區域碳匯技術推廣中心,培養基層碳匯專業人才。構建覆蓋全國、深入基層的碳匯能力網絡,為市場運行提供堅實技術和人才支撐。
完善林草碳匯開發國際對話與合作機制。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林草碳匯的作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積極參與林草碳匯相關國際對話與合作,不僅可展示我國生態建設成就,還能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增強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引領力。應主動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REDD+等機制下的碳匯議題談判,宣傳我國林草碳匯的政策與實踐。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碳匯監測、技術轉讓和項目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支持國內機構與國際組織聯合開展林草碳匯研究,共同發布白皮書或標準指南。鼓勵我國碳匯項目參與國際自愿減排市場,提升我國在林草碳匯領域的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