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The Lancet)關于健康、可持續與公平的食物體系委員會近日發布“2025 EAT—Lancet Commission重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自2019年EAT—Lancet Commission發布首版重大報告以來,全球背景已發生顯著變化。《報告》在2019年版的基礎上,匯聚全球營養學、環境科學、經濟學、農業、司法及衛生
政策領域的頂尖專家,擴展了研究范圍并強化了證據基礎,對食物體系進行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科學評估。該評估提供了嚴謹的新數據,為轉變食品生產與消費模式以改善健康狀況、保障食物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及創造經濟機遇提供了決策依據。
食物系統對全球生態風險的貢獻度高達60–70%
《報告》首次量化了全球食物系統對九大地球系統邊界的影響份額。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九大地球邊界中有6項被突破,其中5項與食物系統直接相關,食物系統對全球生態風險的貢獻度高達60–70%。
例如,《報告》提出,食物生產占據全球約70%的淡水消耗。灌溉農業的擴張導致地下水快速下降,此外,農業污染造成“灰水”激增,氮、磷流失導致湖泊富營養化,農藥殘留危害飲用水安全,畜禽養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報告》將全球農業用水安全限值設定為每年2600km3,而當前使用量已達3000km3。若不進行灌溉優化與節水轉型,到2050年,水資源短缺將成為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之一。
同時,人類對氮和磷循環的干擾已遠超安全閾值。農業施肥、畜禽排泄物與工業污染導致氮氧化物和磷酸鹽流入河流、湖泊與海洋。目前,全球氮投入量約為自然循環能力的2.6倍,磷投入量約為3.2倍。其中,食物系統貢獻了超80%。
“氮與磷的可持續循環是未來農業最緊迫的挑戰。”委員會提出的主要應對策略包括改善肥料利用效率、建立營養循環系統、推廣生物固氮作物、加強城市有機廢棄物與養分回收利用。
此外,《報告》指出,食物系統對海洋酸化產生了顯著影響;毀林造田等不可持續的土地轉換行為,是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氣候變化的核心驅動力;從塑料到農藥,食物生產、加工與包裝中廣泛使用的新型化合物,也是一項嚴重但被低估的威脅。
“化肥與農藥導致授粉昆蟲與土壤微生物銳減;單一化種植破壞生態網絡;大規模牲畜養殖加劇了病原傳播與生態失衡。”為此,委員會提出:到2050年,全球農業景觀中至少應保留30%的自然棲息地;鼓勵“農業—生態鑲嵌體”模式,即耕地、森林與濕地交錯共存,并推廣多樣化種植、輪作與生態走廊,以重建生態連通性與物種共存空間。
提倡采用可持續與生態集約化的食物生產實踐
《報告》通過對11個全球食物系統模型的分析發現:通過飲食轉變、提高農業生產率、減少食物損失與浪費,可以顯著降低環境與健康負面效應。《報告》提倡“地球健康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適量攝入動物性食物,盡量減少添加糖、飽和脂肪與食鹽的均衡飲食模式。如果配合氣候減緩政策推廣,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土地使用。
但《報告》同時指出,即使在最積極的轉型情景下,地球也僅能勉強回到淡水使用與氣候變化的“安全空間”,而氮、磷負荷邊界仍持續超限(但強度顯著下降)。除此之外,若廣泛采用可持續與生態集約化的食物生產實踐,可獲得額外的環境收益,包括增加
碳匯;建立并連接生態棲息地;減少肥料施用與營養流失;阻止氮、磷污染地下水與地表水。
要實現這些潛力,需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與公共咨詢服務,鼓勵投資以支持農民向可持續生產方式轉型等措施。
據《報告》估計,全球食物系統轉型每年約需2000億至5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但行動成本遠低于不作為的代價:投資回報可轉化為每年約5萬億美元的經濟收益。現有投資可通過調整激勵機制實現重新配置——例如,支持采用生態集約化的生產者群體,鼓勵生產被低估的健康食物,取消對污染性或過度生產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