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環境污染
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廣泛關注,低碳化成為能源發展的主流,而作為傳統高碳能源的煤炭,其生產利用過程飽受爭議。然而,從我國現有的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看,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煤炭仍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因此,努力實現煤炭的低碳化、清潔化高效利用,是其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去煤化”暫時難以實現
有觀點認為,煤炭是造成中國霧霾PM2.5的罪魁禍首,應在能源結構中去掉煤炭。這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中國環境污染現狀的焦慮和對污染源的憎惡,但就中國能源結構的現實而言,“去煤化”還需審慎。
中國能源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快速改變。2013年10月,第22屆世界能源大會指出,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構成的基礎,煤炭仍將長期發揮重要作用。過去10年,煤炭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一次能源,煤炭消費比例從2004年的27.2%增長至2013年的30.1%,而石油下降了10%,天然氣則維持不變。
在我國,過去30多年,煤炭一直占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70%左右。從中國國情來看,煤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雖然今后其比重會逐步下降,但煤炭仍將處于主體戰略地位。國務院《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指出,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量約42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約62%。中國工程院在 2013年發布的《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中也提出,2030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小于50億噸,爭取達到約45億噸的峰值,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約55%。
雖然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但煤炭完全可以通過“變身”來實現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即實現煤炭綠色發展,也就是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這個過程要貫穿于煤炭開采、加工、利用、轉化、綜合循環等整個產業鏈。因此,煤炭綠色發展也是煤炭工業升級的必然途徑。
完全可以說,煤炭的綠色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一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二是促進煤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現高碳能源低碳發展;三是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四是推動煤炭生產和消費革命,助力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
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要在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等四個方面推進“能源革命”,“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由此可見,要實現煤炭綠色發展,首先要清潔,改變煤炭開發利用方式,推動煤炭由“黑”變“綠”;其次要高效,大力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節約、集約發展;同時還要低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推進高碳能源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