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5年年會在北京舉行,國合會中外委員、中外專家、合作伙伴等約400人參加會議。
在這場“含綠量”很足的會議上,有三個關鍵詞被大家頻頻提及。
綠色轉型
綠色轉型,是此次會議上提到最多的字眼之一。
會議期間,主題為“動蕩形勢下的綠色轉型臨界點”的《2025年關注
問題報告》提到:“綠色轉型已經達到了自身的臨界點,未來更具雄心的行動不可阻擋、不容延誤。”
這些年,中國綠色轉型進展如何?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國合會中方執行副主席黃潤秋用數據給出了答案——
截至目前,中國累計完成11.2億千瓦煤電機組和9.5億噸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點工程改造,淘汰高排放車輛近5000萬輛;加快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規模占全國新增
電力裝機容量的86%,超過全球新增裝機的一半。
對于這樣的成績單,國合會副主席、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哈爾沃森表示:“中國已經在能源轉型,尤其是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當中成為一個領軍的國家,同時,中國在儲能、電動汽車等方面也是一馬當先,擁有非常多的清潔能源技術,這樣的成就令人驚嘆,也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啟迪。”
接下來的綠色轉型之路,該如何走?與會者紛紛出謀劃策。
“要實現綠色轉型的目標,我們要強化科技創新的能力,科技創新是塑造綠色增長的核心引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合會“綠色轉型重大科技創新”專題
政策研究項目中方組長高翔說,據國際能源署年度報告,在
碳中和的愿景下,我們還缺乏許多技術來支撐未來的能源體系,科技創新將成為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綠色轉型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不僅需要科技,需要產業,也需要大家的共識和政策的支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國合會“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專題政策研究項目中方聯合組長呂文斌認為,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傳統能源地區轉型發展的挑戰,在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下,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團結合作,要加強交流對話,暢通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自由流通,促進綠色低碳等標準的銜接、互認,助力各國傳統能源地區加快轉型,為世界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一頭連著資源,一頭連著環境。
這些年,中國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發展,將其作為“碳達峰十大行動”的核心舉措,以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國合會今年年會上,循環經濟也是一大熱詞。
國合會秘書長、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表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使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已成為全球共識。國際社會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基本路徑。
國合會特邀顧問、亞洲開發銀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副院長阿基扎諾夫說:“循環經濟帶來的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種新的發展邏輯,它把廢物看成資源,從一開始就關注可持續性,對于我們來說,這代表著新的戰略機遇。”
經過不懈努力,中國的循環經濟發展有了可喜的進展,全國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已經超過26萬家,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由2015年的約2萬億元發展到2023年的4萬億元,今年產值有望突破5萬億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張路鵬介紹,中國把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理念貫穿到生產、流通、消費等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在工業領域,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大部分國家級產業園區已經實現循環化改造,改造后主要污染物排放明顯減少;在農業領域,發展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2024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8%,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并圍繞報廢機動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出臺一系列法律規章和標準,構建起較為完善的
法規標準體系;同時,還制定實施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系統謀劃布局循環經濟發展重點任務。
中國不只自己發展循環經濟,也將技術和經驗推廣到其他國家,服務全球循環經濟的發展。
中國
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裴岷山向大家介紹了公司在海外的兩個項目:“在菲律賓帕賽工程中,我們實現了疏浚土100%資源化和高效利用;在新加坡,我們建設了一體化處理污水和廢物的綜合設施,實現能源和資源的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21%的能源,降低
碳排放超過20萬噸。”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在會上說,無論是制造業的整體升級,還是在
化工、建筑材料、動力電池、紡織等具體領域的綠色轉型,其核心路徑都離不開設計端的綠色化、生產端的清潔化、回收端的體系化、價值鏈的協同化,需要構建新型循環經濟體系,實現全產業鏈的優化布局和管理,形成合理的產業上下游資源流向布局。
和諧共生
無論是實現綠色轉型,還是發展循環經濟,最終都是為了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為國合會今年年會的主題內容,和諧共生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共同的愿景。
回首過去,一組組數據記錄下中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績單——
與10年前相比,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6%,重污染天數減少92%,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7.2%。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首次超過90%,長江、黃河全線干流水質持續多年保持Ⅱ類。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過90%,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明顯增強。
截至目前,超過30%的陸域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中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貢獻了全球1/4的新增綠色面積,中國成為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在會上表示:“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存在復雜而動態的相互作用。固守人類中心主義,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方式,不可能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嚴重困擾人類的環境問題。在此背景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等系統治理方案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內核與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天人合一’高度吻合。”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我們具有系統思維。
近年來,中國提出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打破傳統的地理要素分割,陸海統籌,實現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
“氣候、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社會共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耦合系統,這個系統具有顯著的陸海關聯性和有限的承載能力,因此,要實現一個氣候韌性、生態友好、社會公平的高質量發展愿景,關鍵是要一起保護好從山頂到海洋的復合生態系統。”中國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說,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將探索全域美麗建設的系統性范式,以上游的美麗山川、美麗鄉村來滋養中游的美麗城市、美麗河湖,最終成就下游的美麗海灣和全域的美麗經濟。
中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許其功說,中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綠色轉型、污染治理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作為系統工程在謀劃和推進的,打的都是組合拳。
國合會委員、美國環保協會全球執行副總裁哈里森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是一個強有力的指導原則,能夠幫助我們面對一些重要的挑戰。
國合會相關課題組研究顯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自2014年以來,涵蓋“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大指標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數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其中“減污”和“增長”兩個指數的增幅尤為顯著。
近幾十年來,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米蘭達曾多次來到中國,見證了中國的巨變。在這次會議上,米蘭達激動地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氣候變化、循環經濟、綠色轉型等重要議題的主要制定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