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清華大學張希良教授解讀《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的主要內容

2017-7-7 08:42 來源: 清華布魯金斯中心 |作者: 張希良

張希良: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


張希良: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中國車用能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兼新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973計劃“我國2020年溫室氣體控制目標、實現路徑及支撐體系”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政策措施中的關鍵問題研究”首席專家。

1
《中國低碳發展報告》簡介

《中國低碳發展報告》創始于2010年,是中國首部綜合性、專業性、原創性的低碳發展研究報告。該報告由我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多位著名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經數十位資深學者深度審閱并修訂而成。該報告每年發布,分析中國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成效,并且提出未來政策建議。今年的報告由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聯合研究并撰寫出版。

2
《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主要內容

《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共分為五篇:第一篇為“十二五”回顧,重點評估在此期間中國在低碳發展領域的進展;另外以低碳試點城市為例,分析國家低碳發展目標如何轉化為地方政府的行動。第二篇為低碳發展展望,探討在不同年份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情景下,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系統、能源轉型的影響,以及政策啟示。第三篇為碳市場,重點說明即將啟動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體系建設。第四篇為“巴黎協定”后的形勢,評述“巴黎協定”對中國的啟示、全球氣候治理新機制的建立,以及中國面臨的五方面的挑戰和不確定性。第五篇為數據指標篇,包含了主要低碳發展指標與國際比較。

3
全球氣候治理新機制與我國經濟的低碳轉型

我國積極地促進了《巴黎協定》的達成,并提出2020年后有雄心、有力度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行動計劃,同時國內也以該目標為導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走上氣候友好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十三五”期間采取了更強有力的節能降碳措施,實施“強度”和“總量”的雙控機制。
 
2017年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特朗普對氣候治理的負面態度將對美國乃至全球的氣候外交格局造成影響。但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不會對中美關系造成太大實質影響,對美歐關系的影響會比較大。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加快自身減排步伐、并加強國際協作,以填補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所留下的真空,而中國也有意接過美國的接力棒,展現在氣候治理問題上的領導力。
 
中國還應盡早研究以下四個方面的應對措施:
(1)中國應切實衡量實現2030年國家行動目標的難度與社會成本,探討提升行動目標的可能性。
(2)對《巴黎協定》推行的五年一次全球盤點機制,中國有必要積極參與盤點機制的全球討論和具體設計。
(3)中國有必要盡早開展全經濟尺度和所有溫室氣體的核查工作,重新思考“抓大放小”中“大”的貢獻力度。
(4)中國有必要加強2050年之后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排放研究預測工作。

4
“十二五”時期低碳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是中國低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2013年以來能源消費與碳排放增長減緩,扭轉了“十一五”以來快速增長的勢頭。2015年在經濟仍保持中速增長的情況下,能源相關的碳排放下降0.6%。2016年,中國的碳排放進一步下降0.35%。這意味著中國的低碳發展已經呈現出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鉤的基本特征。

 
“十二五”時期,中國能源領域發生了重大變革,能源結構低碳化趨勢十分明顯。這一時期,另一更加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中國的煤炭消費量達到峰值。中國煤炭消費比重的下降并未伴隨石油和天然氣比重的明顯的升高,而是非化石能源比重的迅速上升。這一消一長反映了中國能源替代和轉型的特征,即以非化石能源,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直接替代煤炭為主。中國能源替代和轉型的特殊性反映其資源稟賦特征和經濟技術特征。
 
“十二五”期間,經濟轉型成為驅動低碳發展的主要因素,霧霾治理與低碳發展呈現出政策協同效應,消納問題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制約因素。“十二五”時期,也是中國可再生能源與能效領域投融資高速增長的一個時期。此外,中國建立了氣候變化政策體系,積極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5
 中國2050年低碳能源經濟轉型路徑

首先,從未來經濟增長率看,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率會不斷下降。


本研究、國際能源署(IEA)、世界銀行(WB)、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歐盟(EU)、聯合國(UN)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機構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率變化趨勢的判斷

其次,“十二五”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工業部門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在下降,服務業的貢獻在上升。


最后一部分,我們做一下總結。我們利用了預設目標、路徑倒逼、多情景分析的方法,我們對中國未來低碳能源轉型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我們的情景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很有可能實現加速低碳能源轉型,但在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的情況下,要實現超常規低碳能源轉型,中遠期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不僅需要有高碳價政策激勵,也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如果在2030年后有顛覆性的能源技術出現,實現超常規低碳能源轉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會大大提高。

6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碳排放權交易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大理論觀點在溫室氣體排放控制領域的實踐。我國將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1
碳市場試點建設經驗和對全國碳市場的啟示

試點在關鍵要素的設計方面體現出一致性,具體細節設計如下圖。

碳交易試點在關鍵要素的設計方面體現出一致性的具體細節設計對比分析


試點體系對全國體系的啟示:

法律法規與遵約。試點的法律依據層級普遍偏低,經濟處罰額度有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需確保其法律依據的層級。
 
覆蓋范圍。應遵循“抓大放小”原則,主要納入電力有色化工建材等排放量大、數據基礎好的企業。
 
配額分配。在全國碳市場實施的初始階段,需要按照“適度從緊”的原則發放配額,并建立政府主導的市場調控機制以應對配額過剩和供應不足等問題。
 
MRV體系。國家層面需要發布統一、詳細、可操作的核查指南和核查規范,指導企業和地方開展歷史數據的核算、報告和核查。

2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設計中的主要問題

市場的建設路徑。考慮到時間安排、避免規則不一致的碳市場連接的高額成本,國家主管部門決定制定全國統一的規則,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
 
是否以及如何考慮區域差異。全國碳市場將從覆蓋行業、分配方法和MRV體系三個方面給予地方一定的靈活性。
 
全國碳市場職責劃分。實行兩級管理,中央負責設計與市場統一性相關的關鍵規則;在不影響全國市場規則統一的前提下,規則的執行都交由地方負責。
 
碳市場對經濟發展的可能影響。通過分配方法、遵約機制等要素的設計來控制碳市場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程度。
 
與電力市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等宏觀政策環境協調。全國碳市場在覆蓋范圍、分配方法做出了中國特色的創新,如納入了電力和熱力消費隱含的間接排放等。

3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基本框架

立法與制度框架。201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以部門令的形式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是目前全國體系建設的主要依據。
 
覆蓋范圍。初始階段擬納入電力、鋼鐵、建材、航空、有色、石化、化工、造紙等八個行業;考慮以年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或者年綜合能耗達到1萬噸標準煤作為納入門檻;僅納入二氧化碳一種氣體,并同時納入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
 
主管部門。全國體系實行兩級管理,即國家主管部門主要負責規則的制定,而省級主管部門主要負責規則執行和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做出適當調整。
 
配額總量。全國體系吸取試點經驗,也將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確定體系排放上限。
 
配額分配。初期配額以免費分配為主,適時引入有償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償分配的比例。

MRV體系。將出臺關于核算指南、監測計劃要求、第三方核查機構遴選規則、核查報告復查和抽查等方面的制度框架和細則,以保障數據基礎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抵消機制。全國體系允許重點排放單位使用ccer抵消其部分排放,并將制定關于使用比例上限、可使用的CCER項目類型、信用產生時間等方面的細則。
 
遵約機制。將采取一定額度的罰款、納入信用管理體系、取消資質、限制享受優惠政策、向社會公開等手段促進履約。

4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建設進展

《條例》的制定。目前,國務院法制辦已經完成了《條例》制定必須履行的意見征求、匯總和分析以及行政許可設立的論證程序,正在進入條文修改環節。
 
覆蓋范圍和歷史數據報送。到2016年底,絕大多數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已經向國家主管部門報送了經過核算的擬納入全國體系的重點排放單位的歷史數據。
 
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了全國體系交易總量設定與配額分配方案已獲得了國務院的批復同意。2017年5月,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配額分配方案(討論稿)公開,暫定電力、水泥和電解鋁行業將采用基準線法分配免費配額。
 
MRV體系。已發布24個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同時還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第三方核查機構及人員參考條件》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第三方核查參考指南》。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