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國際能源署《2017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在京發布。
報告顯示,中國仍是最大的能源投資目的地,占全球投資總額的21%。隨著新投產的燃煤電廠數量下降25%,中國境內的能源投資越來越由低碳
電力供應、電網的建設以及能效來推動。
以下為報告要點:
2016年全球能源投資總額約為1.7萬億美元,扣除物價因素比2015年低12%,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
2016年,電力行業首次超過化石燃料供應行業,成為能源投資最大的行業。
中國仍是最大的能源投資目的地,占全球投資總額的21%。
迅速增長的東南亞各經濟體共占全球能源投資的4%以上。
各行業能源投資主要趨勢
石油和天然氣 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驟降44%之后,石油和天然氣上游投資在2017年出現適度反彈。
在美國頁巖氣投資高漲53%以及中東和俄羅斯等高產油區投資反彈的驅動下,2017年上游名義投資額回升6%(實際上升3%)。隨著一輪成功的海外競標,墨西哥在2017年的投資支出同樣增長。
上游資金成本趨勢各異 就全球范圍而言,2017年預期將連續第三年下滑,主要原因是海上油氣產業緊縮,但下降幅度僅為3%,同2015年和2016年相比幅度已大為縮減。
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經營方式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變革,重心日益移向以短期高回報的業務活動,并鼓勵開展簡易、優化的項目。
全球成本曲線已經重新分布,過去兩年成本降低的重要因素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繼續發揮作用。
燃氣電力投資在2016年仍保持穩定,但其中近一半投資集中在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北美、中東和北非。
在歐洲,盡管根據幾年前的投資決策有4吉瓦的新裝機投產,停用的燃氣電廠仍超過獲準建設的新增裝機。2016年投產10吉瓦核電裝機,達到近15年的新高,但僅有3吉瓦開始建設,絕大多數位于中國,比過去十年平均值低60%。
頁巖氣 美國頁巖氣活動的迅猛發展使頁巖氣成本在2017年增長16%,而此前的2014年至2016年期間成本幾乎減半。
電力 全球電力投資緩慢下降至7,180億美元,下降幅度僅不到1%,其中電網投資的增長部分抵消了發電投資的下滑。
新投產的可再生電力裝機投資額為2,970億美元,雖然回落3%,但仍是最大的電力投資領域。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投資比五年前降低3%,但得益于單位成本的降低以及太陽能光伏和風電技術的進步,新增裝機增長了50%以上,這部分新增裝機的預計發電量約提高35%。
燃煤 燃煤電廠投資大幅下降,新投產裝機減少近20吉瓦,反映了人們日益重視當地空氣污染以及某些
市場,特別是中國顯現出的裝機過剩
問題。
盡管如此,印度卻仍出現燃煤電廠投資增長。2016年此領域決定的全球投資額總計僅40吉瓦,標志著目前這一輪建設結束后煤電投資將明顯放緩。
電網 電網和儲能投資繼續保持過去五年的穩定增長勢頭,2016年達到空前水平——2,770億美元,其中30%的增長受到中國配電系統投資的驅動。
轉型 總體而言,電網正處于現代化改革階段,并從單純的輸電業務向一體化數據和服務平臺轉型。驅動這一轉型的是數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快速進步,這方面的投入已增至電網投資的10%以上。電網級電池儲能投資正在迅猛增長,2016年已逾10億美元。
在電網總投資中,中國占30%。另有15%投向印度和東南亞,這些國家和地區正處于迅速擴建電網階段,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在美國(占總投資的17%)和歐洲(占13%),投資置換老化的輸配電資產所占比例正在提高。
能效投資 盡管能源價格持續走低,能效投資再次增長,2016年達到2,310億美元。
雖然歐洲是2016年此類投資最高的地區,增長最快的卻是中國,隨著該國能效
政策力度的加強,在進行結構性轉變的同時,經濟的能源強度也得以降低。
在全球范圍內,最大一部分投資(1,330億美元)投入占能源總需求的三分之一的建筑行業。
績效標準 盡管新興經濟體正逐漸嚴格設備器材的能源績效標準,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2016年售出的新型空調將導致全球的電力需求增加90太瓦時,而印度僅占10太瓦時,加重了峰值負荷。
如果各國均執行最高能效標準,這一數值本可以降低40%。2016年,熱泵銷售量增長28%,電動車增長38%。
這些技術能夠幫助改善總體能效,盡管其目前對石油和天然氣需求的影響甚微,但如果輔以可再生能源產業布局,仍有助于空間供熱和
交通運輸領域的低碳
減排。2016年售出的750,000臺電動車有望使運輸業石油需求降低約0.02%。
能源投資融資和籌資活動的主要趨勢
可持續收益 90%以上的能源投資資金來自投資者的資產負債表內融資,這說明在對能源行業進行注資時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行業收益十分重要,而行業收益則建立在能源市場和政策基礎之上。
過去五年來在發電投資(特別是可再生能源電力投資)中使用的比例卻迅速上升50%,反映出在某些新興經濟體中,項目風險越來越低,且某些技術日臻成熟。
投資者開始通過更新的股權和債權籌資模式,如綠色債券和項目債券,能夠運用更大的融資池,特別是用于資產再融資以及為能效和分布式發電等小規模項目的投資籌資。
投資份額 國有主體在能源投資中的作用仍然有增無減。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公共機構所占投資份額在2016年雖略有下降,達到42%,但這一比例在2011年卻僅高于39%。
國有企業在電力行業投資中的作用與日俱增,在中國尤為如此。公共機構在發電投資中所占份額在2016年達到三分之一,近期增速有所放緩,但其在電網投資中所占份額卻已接近70%,且仍在上升。
國有石油公司在石油和天然氣上游投資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從近期油價下跌前的40%增至2016年的44%。政府能效項目的成本占能效投資支出的幾乎15%,并通過貸款和競爭機制直接產生兩倍以上于此的私人投資支出。
籌資方式 政府政策和新型商業模式正在深刻影響電力供應投資的籌資方式。
2016年,在94%的全球發電投資中,作為投資方的公司收入受到全面監管,或者須符合管理批發市場可變定價相關收入風險的監管機制。
然而,某些行業和市場已開始發生顯著變化。超過35%的大型應用可再生能源投資發生在通過競拍、與企業買家訂立合約等競爭機制制定電價的市場,而這一比例在2011年僅為28%。
在批發市場,新建熱電項目的籌資愈發依賴于容量電費或批發市場外的其他收入。
雖然幾乎所有電網投資都有監管商業模式,但獨立銷售的電網公司僅占電網投資的40%,大多數電網投資是通過受監管網絡電價的方式獲得資金,而這一比例在2011年是50%。
在像印度和印尼這樣電力需求快速增長而公用基礎設施受到融資制約的國家,幫助削減資金成本并提高電力定價成本反映度的政策尤為重要。
杠桿 油價下跌并未嚴重影響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為投資籌集資金,但其中多數公司明顯增加了杠桿。
盡管削減投資并加強成本約束,綜合型石油公司在2014年底至2017年初新增債務仍逾1000億美元。更加依賴于杠桿業務模式的美國獨立型石油公司起初面臨債務成本激增,
但隨著2016初以來的油價回升,其債券融資利用情況和成本均得以改善,而且其財務狀況也隨著效能提高而更加穩健。大型石油公司增加對頁巖氣資產的投入和減少負債的財務壓力導致獨立型石油公司接連出售資產。
能源創新、數字化和就業
能源研發 根據對公共和私營機構投資支出的自下而上評估,我們調查到2015年全球能源研發支出為650億美元。
盡管能源創新越來越受重視,但無論是通用能源技術還是清潔能源技術的支出在過去四年中均未增長。歐洲和美國支出最多,分別占總量的25%以上。 中國在2014年取代日本,成為能源研發支出占GDP比重最高的國家。
清潔能源技術 盡管公共和私營機構的資金來源各占研發總費用的大約半數,大多數私人研發集中在石油、天然氣和熱電行業,而大多數公共研發投向清潔能源技術。
重要的碳捕捉與封存項目在2017年投入運營并多由企業資助,但目前的政策并不支持在近十年中對這些交付周期過長的項目加大支出。缺少新項目投入建設的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
能源投資的潛在影響
成本縮減 全球能源投資自2014年以來降幅達17%,但短期內能源供應充足性尚無很大問題。
全球化石燃料供應和某些市場中的發電行業出現裝機過剩現象,加之能源行業中的眾多部門出現成本縮減,這些因素使能源供應充足性問題得以緩解。但是投資下滑已瀕臨可能在某一時間節點出現市場緊缺和裝機不足的風險。
新低 石油和天然氣上游業務活動的萎縮以及近期傳統油田獲準開采數量減至70余年來新低,均可能導致近期供應量趨緊。
鑒于原有油田行將枯竭,即使對技術和氣候政策對石油需求的影響持樂觀態度,仍需加快傳統油田的投資步伐以避免供應緊張。
在交通和工業等若干重要行業幾乎毫無能源轉型跡象,這些行業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嚴重依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
商業模式 在許多情況下,尚不清楚既有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助于鼓勵對靈活電力資產進行充分投資,因此電力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重視。
靈活持續投資 很有必要對靈活資產進行持續投資以確保用電高峰期的系統裕度,這樣做也有助于將更多的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產能并網接入電力系統。
目前引入的大部分靈活性來自于既有資產,以可調度裝機(主要是燃氣電廠和水電站)以及輸電聯網為主。
2016年,全球新增的靈活發電裝機以及電網級儲能降至大約130吉瓦。這是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反映出持續存在的監管不確定因素和市場設計瑕疵導致投資價格信號日趨疲弱。
上述裝機在歷史上首次幾乎與2016年投產的125吉瓦可變可再生能源電力(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電)裝機相當,而后者的建設周期普遍更短。
監管改革 電網投資在2016年增長6%,對電網現代化和可變可再生能源的持續并網起到支持作用。數字技術對上述增長發揮了更大作用。然而,目前急需出臺新的政策,同時開展監管改革,以強化各種形式靈活性投資的市場信號。
盡管長期能效投入、煤改氣以及新型低碳發電產生的累積效應使得二氧化
碳排放量在2016年連續第三年處于停滯狀態,新型低碳發電項目的審批卻止步不前。
新型低碳發電行業的投資額需要提高,才能跟上電力需求增長的步伐,而政府,特別是私營部門,在清潔能源創新投入方面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