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碳交易市場發展現狀、前景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

2020-3-9 13:54 來源: 上海證券報 |作者: 楊荇

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展望


(一)國際碳市場發展特征

1.金融危機前迅猛發展,金融危機后在停滯中進入試探性復蘇

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迅猛發展起源于2005年1月1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執行。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額年均增長126.6%;碳交易量年年均增長59.5%。僅2008年一年,全球碳交易量達到48.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

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溫室氣體排放大幅下降,客觀上降低了對碳配額的需求,2009-2013年,碳交易市場總體低迷,碳排放許可(EUA)、碳核證減排量(CER)及減排單位(ERU)三項交易指標的月均價格均有所下跌(見圖3)。2008年后期,EUA價格從最高31歐元下降到10歐元以下。2009年之后有所復蘇,但隨著2012年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EU-ETS)第二階段的結束,歐盟碳配額發放過量和供需失衡的問題凸顯出來,加之EU ETS體系運行規則缺乏靈活性,減排目標缺乏力度,配額嚴重過剩,EUA價格降至5歐元以下。


2013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量約為104.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交易總額約為549.08億美元。相比于2012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量變化甚微,而交易總額縮水近36.18%。這主要是因為歐盟碳市場的供求關系仍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碳價仍處于低位。2014年,全球碳市場出現明顯復蘇跡象。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據國際能源署(IEA)估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3年持平,估計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23億噸,較年初預期明顯減少。另一方面,歐盟出臺了多項干預措施,著力解決碳配額過剩的問題,引發歐洲碳排放價格上漲。但2016年,歐美碳市場遭遇了眾多“黑天鵝”事件,受“英國公投脫歐”的影響,2016年6月23日公投后5天內,歐盟碳配額(EUA)跌幅達17%,甚至超過英鎊本身的跌幅。

2.全球統一碳市場仍未形成,歐盟、北美、亞洲等各地發展不均衡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一的國際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區域市場中,也存在不同的交易商品和合同結構,各市場對交易的管理規則也不相同。目前全球共有16個區域性、國家級和次國家級的碳交易體系在運轉,包括歐盟整個區域和美國的部分州在內。主要的碳交易市場如表1所示。

表1 全球主要碳市場概況


歐盟(EU ETS)依然是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引領者,自運行以來,碳產品交易量和交易額一直占全球總量的3/4以及上。2013年,EU ETS第三階段正式開始(2013年—2020年),多項重要改革開始執行。電力企業不再獲得免費配額,40%的配額通過拍賣而非免費的方式進入市場。而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3月份正式實施的“推遲拍賣方案”(back-loading)。該方案將9000萬噸EUA進入市場的時間推遲?!巴七t拍賣方案”僅僅是EU ETS機制改革的第一步,調整2020年后的排放限額也在計劃之中。此外,歐盟希望通過EU ETS將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43%,以實現其2030年的氣候變化控制目標。

美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體系,但已有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東部及中大西洋10個州區域溫室氣體減排倡議(RGGI)、加州全球變暖行動倡議等區域碳市場,進行配額交易和基于項目的自愿減排量交易。2013年起,RGGI提出了以縮緊配額總量和更改成本控制機制為核心的改革方案,該方案將2014年起每年的配額數量削減了45%以上。受此方案刺激,萎靡多年的RGGI碳市場重新煥發活力,市場價格穩步上揚。

澳大利亞最初設計的碳價機制分兩個階段實施:2012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為固定碳價階段,固定碳價機制實施三年后,2015年7月1日自動過渡為溫室氣體總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機制。2012年8月,澳大利亞宣布其碳市場將與EU ETS進行鏈接:2015年7月建立部分鏈接,澳大利亞可單方面進口EUA;最晚2018年7月1日實現完全鏈接,建成統一市場。

亞洲地區碳交易起步較晚。2012年5月2日,韓國國會通過了引入碳交易機制的法律,是第一個通過碳交易立法的亞洲國家。2015年1月1日,韓國碳交易機制運行啟動。該機制覆蓋占全國排放總量60%以上的300多家來自電力、鋼鐵石化和紙漿等行業的大型排放企業,在初始階段95%的排放配額將免費發放給企業,剩下的比例將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分配。日本的幾個重要的碳交易市場,如東京、京都、同川的特點和覆蓋的范圍都不太相同,但總體來說,市場比較有限。

如果2017年中國碳市場如期啟動,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家級碳市場。據ICAP(國際碳行動合作組織)統計,到2017年底,全球將有19個碳交易體系運行,這些碳市場將負責超過70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所在經濟體貢獻著全球近一半的GDP,并占全球超過15%的碳排放量。

3.碳金融產品創新迅速,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賣方市場

碳市場出現以后,相應的碳排放配額和碳減排信用交易也相應出現,交易所根據政策規定設計相應的標準化合約產品,并提供交易的平臺,為碳市場提供流動性,幫助碳市場參與者平抑風險。目前國際典型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主要包括碳遠期交易、碳期權、碳期貨以及碳金融產品的證券化四個大類(見表2)。一方面,開展碳交易權期貨及衍生品交易,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形成公開透明的交易價格,既方便買賣雙方尋找交易對手,也為相關企業的排放權現貨交易提供權威公正的定價機制;另一方面可為相關現貨企業提供有效的避險工具,由于排放權項目建成以后需要運行較長時間,在此期間所產生的減排量價格也在不斷變化,通過碳排放權衍生品交易可以有效規避價格風險。

表2 國外主要的碳排放權交易及其碳金融產品


在碳交易市場成立初期,大部分碳交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但是,雖然中國仍是合同核證減排量的最大來源,但非洲國家在2011年開始呈現強勢,占當年簽訂的2012年后核證減排量合同量的21%。

(二)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

雖然國際碳交易市場在發展中遇到了階段性問題,但總體來看,未來仍將是產品不斷豐富、交易逐步擴大的趨勢,碳金融衍生品將成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是全球經濟向低碳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從全球來看,在政府的支持下,消費者對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公眾需求又促進低碳產業和金融產品不斷發展,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目前,全球各主要國家都將綠色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新動力。美國出臺了《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日本和歐盟分別制訂了“綠色發展戰略”和“2020發展戰略”。據匯豐銀行預測,2010-2020年期間,全球低碳經濟轉型需要的投資額度為10萬億美元。在國際能源組織設定的藍圖情景下(2050年在2007年基礎上,能源相關的碳排放減半),2010-2050年間在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也達到46萬億美元。

二是全球碳市場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加強。全球范圍內碳排放權因為其稀缺性而呈現的資產化以及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統一和各國市場的聯結,都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2013年之后,全球版圖上幾個較大規模的強制性ETS依法相繼確立,加州、魁北克、澳大利亞、韓國碳市陸續啟動,不僅有可能改變EU ETS一家獨大的局面,也會使得全球碳市場進一步向成熟市場邁進(2020年各主要碳市場的預計規模如表3所示)。目前,歐盟碳市場成功與多個國家在推進碳市場連接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盡管連接形式有所不同,但總體來看,越相似的市場間越容易連接。如挪威碳市場從一開始就依照歐盟碳市場的指令進行設計,因此只需要通過已有的自由貿易區協議就可以進行相互交易。此外,加州與魁北克碳市場由于碳市場關鍵設計要素保持一致,也實現了雙向連接。預計到2020年,全球2/3的能源生產和工業生產都將會納入碳交易體系范圍內受到管轄。

表3 2020年主要碳市場規模


三是近年來氣候變化談判取得重要進展,為推動全球碳市場發展奠定基礎。國際碳市場格局,正處于變革調整期。多哈會議之后,巴厘路線圖完成了歷史使命,德班會議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作出安排,啟動綠色氣候基金。2014年中美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2015年底的巴黎會議商定“2020年后全球減排目標”提供了堅實基礎。2015年12月,法國巴黎氣候大會召開,并達成《聯合國氣候框架》,各方承諾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新的全球減排協議需要相應碳市場機制建設。目前,歐盟正積極推動的新市場機制,包括行業碳信用與行業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此外,日本積極推動雙邊減排機制,韓國支持基于“國家適當減緩行動與政策”的碳信用機制。這些新市場機制,連同京都市場機制的存續與改革等問題,將撬動各國減排博弈,并伴隨新一輪氣候談判全過程。

四是碳金融產品深受青睞,金融創新快速推進。目前,零售類、投資類、資產類和保險類產品是全球主流的四類碳金融產品。發達國家銀行業以成熟的傳統金融產品為依托,在碳金融領域作了諸多的創新嘗試。如以個人、家庭和中小企業為主要目標客戶群的零售類金融產品,其特點是交易金額較小,風險系數相對較低;能將公眾的消費行為與碳排放掛鉤,能使購買者既能得到一定的經濟利益,同時又能履行一定的減排義務。以大型企業、機構等團體為主要目標客戶的投資類碳金融產品,主要投向于清潔能源項目、能源技術開發項目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低碳技術投入資金不足問題,能夠改善銀行的融資結構,為低碳資金提供靈活的融資渠道。低碳資產管理類產品當中最受歡迎的項目—低碳投資基金,國際上一般由政府主導,由政府全部承擔出資、或通過征稅的方式、或政府與企業按比例共同出資,交易金額一般較大。除此之外,國際上大型保險公司和部分銀行還積極嘗試低碳保險類產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