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化石能源逐漸“脫鉤”的產業重構
當前,我國碳達峰行動面臨巨大的挑戰。碳達峰,主要指的是二氧化
碳排放量達到峰值,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煤炭消費占比57.5%,石油消費占比18.9%,天然氣消費占比8.1%,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占比接近85%。而能源消耗排放的主要氣體之一就是二氧化碳。
在這樣的能源結構下,碳達峰、
碳中和實際上就是整個的產業重構和能源轉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利用
市場機制倒逼企業技術創新,減少碳排放強度。”
市場機制下,國家電投集團董事長錢智民已經向外界承諾,到2023年,國家電投將在國內實現碳達峰,相比中國碳達峰提前了7年。國家能源集團
碳市場負責人肖建平也明確:“碳市場給火電企業帶來了
減排壓力,再加上新能源抵消機制的出臺,將大大促進我們新能源裝機的增長,助推集團低碳轉型。”
能源轉型如何才能實現未來更好的發展,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唐人虎在國際金融
論壇發言提出:“第一,能效要提高。第二,能源結構要進行調整,要減少化石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第三,大家知道光合作用,要種樹種草。同時還要在能源消費側、能源供給側做決策,減少碳排放。”
轉型是有陣痛的。以煤電為例,國外的煤電周期平均是30-35年,我國火電的平均壽命是13年,而一個正常的生命周期應該是在30年左右,未來傳統能源行業在與“二氧化碳”這個錨定物逐漸脫鉤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按照國內相關研究估計,可再生能源產業單位產能就業人數是傳統能源產業的1.5-3倍,這種能源轉型將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未來也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