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建設穩步推進
節能減排不可能一蹴而就。3月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寫進了2021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并提出“十四五”時期總目標是降低13.5%。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字在“十一五”時期是20%,“十二五”時期是16%,“十三五”時期則是15%。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指一定時期內能源消費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是衡量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主要指標,通常反映經濟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的變化。廈門大學中國能源
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
節能減排目標前多后少,是因為越到后面越困難,這種安排也符合能源發展的客觀規律。
節能減排“壓力”之下,全國碳
市場建設也迎來機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便指出,要“加快建設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生態環境部近日消息顯示,全國
碳市場建設已經到了最關鍵階段,將確保今年6月底前啟動上線交易。
碳市場是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重要的市場化減排工具,可通過總量控制和碳價格機制,形成對
碳減排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有利于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主動減排。今年1月1日,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通過碳市場建設,一方面可以用配額約束企業的排放,另一方面,實現配額買賣將鼓勵企業節能減排,獲取收益。
“如果沒有碳市場,減排就只是成本。有了碳市場,減排就有了新產業?!彼{虹分析說,“對企業來說,減少的碳排放可以交易,企業就會獲得收益。價格機制發揮作用,
碳交易市場有效運作,從而促進社會的減碳積極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