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風而動的錢
53歲的曾毓群與93歲的李嘉誠同樣以2200億元身價并列財富榜時,距離他創辦寧德時代不過才短短10年。時代變革中,新舊財富勢力此消彼長。百年聚沙成塔,高高筑起了護城河,可能短短十余年就被別人攻破城池。
在美國,大型可再生能源公司NextEra Energy 的市值一度超過埃克森美孚,而英國油氣老大哥BP的市值也被丹麥一家
電力公司?rsted超越。
?rsted位于英格蘭東部沿海的Hornsea One海上風電場,是目前全球已經投運的最大海上風電場,由174臺西門子歌美颯渦輪機提供動力,可為100萬戶家庭提供電力。作為曾經的傳統電力公司,?rsted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過去占丹麥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2012年接任CEO的鮑爾森提出“由黑轉綠”的口號,推進無化石燃料戰略,如今奠下了海上風力發電全球領導者的地位。
鮑爾森在2020年退休前夕宣布:“我們已經完成了業務轉型,成為一家全球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
按照計劃,2030年前后,?rsted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將增加到3000萬千瓦以上,相當于30 座核電站,同時二氧化
碳排放量將減少 98%。這一前景受到諸多資本青睞,目前這家公司的市值已經增至約910億美元。
去年12月,高瓴資本豪擲158億人民幣重倉隆基股份,押注光伏巨頭。隆基股票2020年暴漲274.4%,被稱為“光伏界的茅臺”。在資本的加持下,隆基的產能擴張節奏也加速推進。2021年1月,隆基股份宣布投資180億元,在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永樂鎮建設“年產15GW高效單晶電池及年產1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號稱全部達產后可實現400億元年產值。
全世界的錢都在聞風而動。
投資界有個責任投資的專有名詞ESG,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英文縮寫,最早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4年提出。在2020年疫情的背景下,全球投向ESG的錢依然比2019年翻了一番。作為一種創新型融資形態,ESG資產管理規模自2014年以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成為公司、投資者,甚至監管機構追逐的寵兒。如今全球各大證券交易所都爭相布局ESG,世界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也在2020年底前全部融入ESG因素。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越來越多銀行在放貸過程中以ESG指標作為重要參照。摩根士丹利一項調查顯示,近80%的個人投資者希望投資ESG基金以獲得財務回報并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近年來,中國
市場也在積極融入國際ESG投資潮流,目前已經有51家機構簽約,2020年簽約總數比2019年增加了50%。然而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的ESG投資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僅有1000家出具了社會責任報告,且報告質量參差不齊。
精明的資本在追風口之余,也不忘對標的進行甄別。
2018年,英國資產管理巨頭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Management (LGIM) 把富士重工的斯巴魯汽車從投資組合中部分剔除;日本出光興產公司曾一度被投資者拉入黑名單,理由是環保和社會責任上存在
問題。
氣候變化風險也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納入風控考量范圍內。國際清算銀行和法國銀行提醒,氣候變化可能引發下一次金融危機,而許多金融資產并沒有適當考慮到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的成本。
2018年,荷蘭銀行首次公布金融機構氣候變化壓力測試結果,法國銀行和英格蘭銀行緊隨其后,表示將在2021年和2022年發布結果。
2021年1月,瑞典央行Riksbank從購買資產清單中刪除了那些不考慮環境因素的公司債券。同一時期,歐洲央行購買的債券,將公司實現氣候變化措施的程度列為利率和贖回金額的影響要素。
日本銀行也將在2021財政年度對金融機構的審查中討論氣候變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