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以森林覆蓋率大于30%作為指標,共有637個縣(市)可以作為森林資源富集地區;相關研究表明,從時間長度上區域森林資源豐裕度與相對貧困的變動是不相關的,也就意味著森林豐裕度的高低相對貧困度變動影響不大。其次,森林資源不豐裕區相對貧困綜合指數約為森林資源豐裕區的75%,說明森林資源豐裕區相對貧困更為嚴重。為此,結合鄉村振興從兩個維度破題,一是幫助森林資源富集地區建立
ccer開發和管理能力,考慮這些地區的人才貧乏, 從能力輸出和
碳匯需求牽引出發, 幫助這些地區形成內生造血式的碳產業振興,打破“資源詛咒說”, 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如寶武碳業與寧洱縣建立的“雙碳振興”碳資源合作模式。二是考慮
碳中和所提倡的
減排量通過各種方法的抵消過程,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碳中和也是必須的;據統計,每個中國人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4.5噸,低碳行為管理可以通過與CCER碳匯富足地區建立普惠式碳中和
市場,通過個人低碳行為的碳積分計算購買或捐贈積分的模式形成可持續的公益“零”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