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其他企業,新加坡中小企業商會會長王騰憶說:“雖然多數中小企業不會直接受碳稅影響,但是作為下游廠商,他們的材料和能源費用可能提高。因此企業現在就須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抵消上漲的運作成本,包括采取更多綠化措施、提升流程效率、減少浪費等?!?/div>
2024年至2027年間的碳稅收入預計超過40億元,政府會利用這筆收入助家庭和企業承受碳稅沖擊,以及投資新的低碳和節能方案。中小企業商會鼓勵商家在拓展業務的過程中,善用各項計劃和輔助,探索可持續的綠色提案。
那些面對海外公司競爭,難以轉嫁額外成本的企業,政府計劃在過渡期提供補貼,給他們多些時間減排和轉用潔凈科技。這類企業多分布在能源、化學和電子領域。
蜆殼新加坡受詢時說,很高興聽到新加坡政府承諾把大部分碳稅所得用來支持企業投資低碳技術。這很重要,因為企業競爭力短期內會受沖擊。本地的能源和化學產品以出口為主,須與其他輸出國競爭,這些國家有些未設碳稅,不然就是已有完善機制助它們維持競爭力。
安永亞細安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楊成聰認為,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考慮,或已立下凈零碳排放的目標,為碳定價預料遲早會成為國際規范。新加坡現在提高碳稅恰逢其時,為企業提供了提升效率的動力,逐漸提高競爭力。
調整幅度反映了現實情況,即全球減排進度遠不達標……所以須要通過提高碳稅來加強人們的意識。
——光電力總裁余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