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布局與現實困境
隨著
政策趨于明朗,儲能產業熱度驟然升溫,資本產業入局者眾多。
如今,只有500萬人的北海道,儲能
市場激戰正酣。據《科創板日報》報道,華為在日本已開始銷售2MWh儲能系統。盯上了資源豐沛、儲能短缺的北海道市場的除了華為,還有特斯拉、SB energy等外企及本土巨頭等。
對新能源需求十分迫切的日本,是全球第四大
電力消費國。根據伍德麥肯茲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日本將成為第三大儲能國,未來市場空間廣闊。于是,除了競爭已然白熱化的中國和美國市場,不少企業將目光紛紛投向日本的儲能賽道。
據了解,日本規劃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比例要占到35%。為此,日本經濟產業?。∕ETI)劃撥了近9830萬美元給安裝鋰電池儲能系統的家庭和商戶,補貼高達66%。
之所以舍近求遠布局海外市場,部分企業還是基于中國補貼政策配套不足的考量。影響儲能應用及商業模式的關鍵因素還是政策。實際上,我國政府層面密集出臺利好儲能的政策基本是在2021年。有業內人士透露,低價時儲存電能、高價時售出電能,是儲能最清晰的盈利路徑。但我國當前并未實施階梯式費率,對企業來說,成本增加、收益率降低始終是儲能行業迅速普及的障礙。
作為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華能集團為推動能源轉型,近年來大幅加速風、光等新能源投資。
“目前發電集團風、光項目配儲能,更多是為了拿風、光指標,儲能實際的經濟性貢獻幾乎為零——配了儲能后,收益率普遍降低約1個百分點?!比A能清潔能源研究院儲能技術部主任劉明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再生能源配儲能要求令企業進退兩難。一方面,集團公司每年有新能源開發規模要求;另一方面,投資收益率也有硬性指標,一旦降低很難過審。
電源側遇到的困境,電網側也未能幸免。企業想將電網儲能電站的成本納入電網輸配電價進行攤銷?不可以。2019年5月,國家發展委、國家能源局出臺的《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明確,抽水蓄能電站、電儲能設施、電網所屬且已單獨核定上網電價的電廠的成本費用不得計入輸配電定價成本。
2019年12月,不能將成本轉移至電網有了更嚴格的規定。國家電網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嚴格控制電網投資的通知》要求,不得以投資、租賃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開展電網側電化學儲能設施建設。
而對于用戶側儲能,則有了利好消息,通過價格杠桿作用為儲能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間。《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有幾個顯著亮點,要求科學劃分峰谷時段,合理確定峰谷電價價差;在峰谷電價的基礎上推行尖峰電價機制。
到了2021年8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并網主體并網運行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和《電力系統輔助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明確了儲能獨立市場主體身份的同時,完善了輔助服務市場的新構架。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政策對儲能產業的影響?!标惡I嬖V《環境經濟》,由于儲能技術成本和市場對其應用價值的支付尚不匹配,儲能投資敏感性極強,投資沖動和投資風險長期并存。
儲能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必然是商業化。當前,除了政策“硬指標”要求上馬儲能項目,不少企業押注儲能也有著“占坑”的心理動機——想抓住布局產能的機遇,以期在未來能源轉型中占據一席之地。
有業內人士擔心,這種情況可能會帶來產業的無序發展,尤其是我國儲能電站缺乏系統性標準和規范,企業為降低成本可能會加劇安全風險。
推動儲能大規模應用,安全性是不可逾越的門檻。2021年4月16日,
北京豐臺區最大規模的商業儲能電站突發爆炸,爆炸當量相當于26千克TNT,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實際上,電網側、電源側、用戶側的諸多類型儲能電站都發生過事故。為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2021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組織起草了《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了針對電化學儲能安全關系的新制度設計,起到了綱領性指導文件的作用。
相關的細化標準也陸續出臺。如在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方面,工信部對《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明確儲能型鋰離子電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應用于新能源儲能、通信儲能、工商業儲能等儲能領域的鋰離子電池。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儲能作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其規?;l展已成為必然。未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強勢推動、新能源在新型電力系統占比的提升,儲能或將迎來新一波發展機遇,這一賽道也將呈現新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