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于當地時間9月23日晚在紐約閉幕。會后發表的文件稱,氣候變化是當代決定性的問題,遏制氣候變化已刻不容緩,必須采取大膽行動以減少碳排放。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閉幕式上特別呼吁國際社會落實在氣候峰會上所作承諾,奮起應對氣候挑戰。
當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是全球共識,但實際上人類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由來已久。日前,歷史新聞網(History News Network)刊登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歷史學教授杰里米·L.卡拉東納(Jeremy L. Caradonna)的文章《氣候變化似乎是一個現代關注點,其實不然》(Awareness of Climate ChangeSeems Like a Modern Preoccupation. It Isn't.)。作者在文中提出,早在18世紀,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及作用。
《論法的精神》蘊含與氣候相關的理論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撰寫的《論法的精神》是眾所周知的啟蒙運動時期的著作。該著作是一部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闡述了自然法理論、法和法律定義、法律與政體關系,以及政體分類、各種政體的性質和原則等問題。但卡拉東納提出,該書中有一點未得到人們充分的了解和認識,那就是孟德斯鳩所提出的與氣候相關的理論。
孟德斯鳩堅信,氣候不僅影響國家的法政文化,還影響其形式構成,引導政府形態和性質的深層次原則與“各個國家的氣候、土壤的質量,所處位置和面積息息相關”。孟德斯鳩還在解釋世界法律與政治制度時常常回歸到氣候這一“關鍵要素”。他指出,在很多方面,地理環境決定人們的氣質性格,人們的氣質性格又決定他們采用何種法律和政治制度,一個國家需用法律來抵消特定氣候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這些與氣候相關的解釋一部分是由亞里士多德對氣候的觀點(即世界被分為三大氣候帶,寒帶、溫帶、熱帶,人類只能在溫帶良好地工作運行)派生而出,然而,孟德斯鳩對氣候與人類之間關系的強調在本質上是新的觀點,并激發了人們對天氣模型、氣溫、微氣候等方面的極大興趣。一直到現在,氣候變化越來越多地被提上議事日程,人們已經習慣性地思考氣候對人類身心以及土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