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以下簡稱全國
碳市場)上線運行將滿4年。該市場有“全球最大碳市場”之稱,旨在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發電行業是首個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今年,該市場“擴圍”,覆蓋
鋼鐵、
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對這些行業的企業來說,如何管好“碳賬本”已是一門“必修課”。
全國碳市場“擴圍”有門檻
鋼鐵企業多措并舉提前“備戰”
6月30日前,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通過管理平臺制定2025年度數據質量控制方案,完成技術審核;8月31日前,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完成對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排放報告的核查及核查結果告知工作;12月31日前,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按時足額完成2024年度碳排放配額(以下簡稱
碳配額)清繳……自今年3月全國碳市場“擴圍”方案發布后,在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從事碳排放管理工作的人員比以往更加忙碌。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本次“擴圍”后,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數量將從約2200家增至約3700家。
何為重點排放單位?全國碳市場“擴圍”方案對此有明確的門檻要求——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對重點排放單位來說,其可在全國碳市場進行碳
排放權交易,具體交易標的為碳配額。其中,碳配額是指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規定時期內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額度。
作為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鋼管)能源部能源管理科科長,趙海亮最近正和同事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數據的月度存證等工作。對于全國碳市場今年將鋼鐵行業納入,他早有預期。“去年9月,生態環境部曾對外征求意見,釋放出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信號。”趙海亮說。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今年5月發布的信息顯示,天津鋼管是被納入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名錄的5家天津鋼鐵企業之一。為了做好全國碳市場“擴圍”后的碳配額交易、清繳等工作,這家公司提前開始準備——去年9月,天津鋼管設立碳排放管理崗;去年12月,該公司建立
碳管理體系。“目前,公司已建立碳排放管理組織架構。其中,公司碳排放領導小組組長為公司總經理。”趙海亮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天津鋼管還設立了綠色轉型、
碳資產管理、碳配額余額處置等職能小組,并由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組長。
對于碳配額交易,趙海亮并不感到陌生。2023年5月,天津鋼管曾通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購買過碳配額,用于清繳履約。根據現行
政策規定,參與全國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將不再參與地方碳市場的碳配額交易。“今年5月,公司在全國碳市場開立了管理平臺賬戶。”由于生態環境部尚未公布鋼鐵行業碳配額分配的具體方案,趙海亮坦言,他目前并不好判斷未來幾年公司碳配額究竟會富余還是有缺口。
按照生態環境部要求,今年12月31日前,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按時足額完成2024年度碳配額清繳。記者獲悉,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2024年度碳配額基于經核查的實際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年度、2026年度碳配額則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激勵先進、鞭策落后,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數量與產能產出掛鉤,行業整體配額盈虧基本平衡。以此來看,鋼鐵企業在今年完成2024年度碳配額清繳工作并無壓力。
“鋼鐵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源主要包括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和生產過程排放。”趙海亮告訴記者,鋼鐵行業涉及的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
從“擴圍”方案來看,全國碳市場覆蓋的溫室氣體不只是二氧化碳,還包括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新納入的三大行業中,涉及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排放的只有鋁冶煉行業。
發電行業碳排放占比超四成
燃氣機組企業配額清繳暫無壓力
在今年“擴圍”前,全國碳市場的“玩家”全部是發電企業。作為首個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發電行業是碳排放“大戶”。生態環境部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四成。
天津陳塘熱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陳塘熱電)是可參與全國碳市場碳配額交易的發電企業之一。今年6月初,這家公司在全國碳市場完成了兩筆
碳交易。
“當時,公司一共出售5萬余噸碳配額,成交價為每噸67元左右。”陳塘熱電營銷發展部部長張冬煒告訴記者,近些年,該公司碳配額清繳均在下半年,比如2023年、2024年清繳上一年度碳配額分別在8月、11月。
陳塘熱電既能供電,還可供熱。目前,該公司在役機組為兩套熱電聯產燃氣機組。其中,每套機組包含兩臺燃氣輪機和一臺汽輪機。“近3年,公司年均發電量達58.8億千瓦時。”張冬煒說。
陳塘熱電營銷發展部統籌公司碳資產管理工作。“通過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公司已將碳資產管理嵌入生產的全過程。”張冬煒對記者表示,“針對碳資產管理,陳塘熱電不僅制定了標準化的操作流程,還建立了可追溯的電子臺賬。通過提高機組負荷率、優化機組運行方式、實施
節能技術改造等,公司2021年、2022年在順利完成碳配額清繳后還略有盈余。”
2024年度碳配額分配方案顯示,發電企業不同類別機組所能獲得的碳配額并不相同。以機組發電所能獲得的碳配額為例,其大小由機組發電量、發電基準值和機組調峰修正系數決定。其中,裝機容量300兆瓦以上常規燃煤機組的發電基準值為0.7910噸二氧化碳/兆瓦時,裝機容量300兆瓦及以下常規燃煤機組的發電基準值為0.8049噸二氧化碳/兆瓦時,燃煤矸石、水煤漿等非常規燃煤機組的發電基準值為0.8244噸二氧化碳/兆瓦時,燃氣機組的發電基準值為0.3288噸二氧化碳/兆瓦時。這意味著,在發電量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燃氣機組所能獲得的碳配額不足常規燃煤機組的一半。
不過,對全部使用燃氣機組的發電企業來說,完成碳配額清繳暫無壓力。原因在于,與燃煤機組不同,燃氣機組可享受履約豁免機制。在目前的機制下,燃氣機組可免費獲得與碳排放量相等的碳配額。
事實上,為了降低發電企業的碳配額清繳壓力,現行政策還提供了配額履約缺口率上限豁免機制。在該機制下,發電企業所能分到的碳配額至少能滿足其80%的清繳需求量。
與陳塘熱電不同,天津渤化永利熱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利熱電)采用了燃煤發電機組。“2023年,公司曾在全國碳市場首次進行碳配額交易,以每噸80多元的價格購買了40多萬噸碳配額。”永利熱電生產部部長劉勇告訴記者,“去年,由于碳配額富余,公司又出售了20多萬噸,售價為每噸90多元。”
據劉勇介紹,近些年,為了降低碳排放,永利熱電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和余熱利用。今年上半年,該公司開始使用背壓式發電機組,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工作。
碳配額供大于求
半年內價格降幅超過22%
作為天津泰達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達碳資管公司)副總經理,林翊擁有豐富的碳資產管理經驗。自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上線運行以來,他一直關注其動向。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全國碳市場碳配額成交量為1.89億噸,成交額為181.14億元。截至去年年底,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量為6.3億噸,累計成交額為430.33億元。
“從過往所服務的企業來看,它們對碳配額的價格變化十分關注。相較區域碳市場,碳配額有缺口的企業在全國碳市場的履約成本更高,但對于
減排與碳資產經營成效好的企業來說,機遇則更大。”林翊說。
以6月20日的碳配額價格為例,全國碳市場的收盤價為73.01元/噸,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成交均價為34元/噸。
盡管自2025年6月中旬以來,全國碳市場碳配額價格有所回升,但與年初相比,降幅依然較大。全國碳市場信息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碳市場碳配額價格降幅超過22%。記者獲悉,2024年4月,全國碳市場碳配額價格首次突破100元/噸;今年6月上旬,碳配額價格一度跌破70元/噸;今年6月底,碳配額價格回升至75.02元/噸。
天津一家發電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碳市場碳配額價格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碳配額供大于求。“按照去年10月公布的碳配額分配方案,發電行業將基于供電量核定配額調整為基于發電量分配,此舉增加了碳配額的供給量。此外,近些年,一些發電企業積極布局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而這降低了它們對碳配額的需求量。”他說。
“碳配額結轉政策也是價格下跌的原因之一。去年10月公布的發電行業碳配額分配方案引入了配額結轉機制。碳配額盈余企業的配額最大可結轉量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結轉量,另一部分是交易結轉量。在碳配額結轉機制下,凈賣出量越多,可結轉配額量越大。若不考慮基礎結轉量的影響,碳配額盈余企業賣出40%的盈余配額后,剩余的60%盈余碳配額可結轉為2025年度碳配額。”一家碳資管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增加自身可結轉的碳配額規模,一些有盈余的發電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加大了碳配額的出售量。雖然政策落地過程中對市場價格有影響,但這有助于解決市場交易不活躍、部分企業履約壓力較大等
問題,更有利于全國碳市場未來健康發展。”
生態環境部此前發文要求,今年12月31日前,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按時足額完成2024年度碳配額清繳。林翊對記者表示,由于清繳履約的剛性要求,碳配額有缺口的企業會結合年度計劃與核查結果購買碳配額。今年下半年,特別是臨近履約截止日期前,配額剛性購買需求量增多對全國碳市場配額價格拉升作用會加大。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降碳解碼
產品出口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個國家級綠色工廠是如何煉成的
作為可參與全國碳市場碳配額交易的鋼鐵企業之一,天津鋼管所生產的產品種類較多,包括油井管、管線管、鍋爐管、車橋管、結構管、液壓支柱管、流體輸送管等,廣泛應用于海洋工程、能源
化工、機械制造、汽車、建筑等領域。天津鋼管給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其產品已出口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年初,天津鋼管入選2024年度國家級綠色工廠名單,這顯示出該企業近些年在降碳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據天津鋼管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之所以能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是因為在節能降碳、循環經濟等方面表現出色。
“天津鋼管已構建了全鏈條碳管理網絡。通過搭建碳排放三級管理網絡,公司在去年獲得了國際標準
碳足跡認證。”天津鋼管能源部能源管理科科長趙海亮對記者表示,早在2021年4月,公司便全面啟動超低排放改造,采用先進治理技術,先后實施了25個超低排放改造項目,推動綠色發展。2024年10月,公司被評定為環保績效A級企業。
讓趙海亮十分高興的是,近些年,通過實施煉鋼煙氣余熱回收利用、煉鋼除塵系統風機變頻改造、余熱蒸汽發電、168機組環形爐智能綠色低碳改造等項目,天津鋼管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2萬噸。
以2023年啟動實施的168機組環形爐智能綠色低碳改造項目為例,該項目曾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第一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據趙海亮介紹,該項目在無縫鋼管產能不變的基礎上,采用智能全氧燃燒技術對168毫米熱軋無縫鋼管機組環形加熱爐進行改造,主要包括環形爐增設全氧燒嘴、智能控制系統、氧氣和燃氣管網改造等。“僅通過該項目,天然氣消耗量降幅便超過28%。”他說。
走進天津鋼管位于東麗區的廠區,記者看到其廠房屋頂上已鋪滿了光伏板,所占面積達42萬平方米。記者獲悉,除了購買綠電外,該公司近些年通過實施屋頂光伏項目進一步降低碳排放。“今年1月,屋頂光伏項目二期投產。”趙海亮告訴記者,在二期項目投產后,公司每年可發綠電約4000萬千瓦時。
面向未來,天津鋼管降碳決心堅定不移。“到2026年年底,公司碳排放強度(單位產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較2023年下降2%;到2030年年底,公司碳排放強度將較2023年下降5%。”趙海亮說。
碳資產管理
“碳成本”不可忽視
再有一個多月,郝金明的工作時間將滿10年。對她來說,今年有一個重要變化是她成為碳資產管理員。今年1月,為滿足集團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助力集團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天津渤海化工集團設立天津渤化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化碳資管公司),涉及碳資產管理、購售電以及節能降碳等業務。不久后,郝金明由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子公司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利化工)的能源管理崗轉至渤化碳資管公司的碳資產管理崗。據她介紹,目前,天津渤海化工集團旗下共有7家控排企業。其中,永利熱電可在全國碳市場進行碳配額交易。
2015年9月,碩士畢業的郝金明入職永利化工。自那時起,她便與碳排放管理結緣。“在永利化工工作時,雖然我的崗位是能源管理,但碳排放管理也是崗位職責之一。”郝金明坦言,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非常復雜,若想做好這類企業的碳排放管理工作,需要既懂能源、又懂生產工藝的人。
通過多年歷練,郝金明對碳排放核算、碳排放報告編制等工作已越發熟練,而這也讓她在當前的碳資產管理崗位上“游刃有余”。除了碳排放核算等之外,如何盤活碳配額也是碳資產管理的重要事項之一,其中涉及碳配額交易、碳配額質押融資、碳配額回購融資等“碳金融”業務。
同渤化碳資管公司一樣,泰達碳資管公司也是天津國資系統內的碳資管公司,成立于2023年1月。“我們公司不僅為泰達控股旗下企業提供碳資產管理服務,還為納入碳市場或有綠色轉型需求的企業提供碳配額交易、碳排放核算、碳資產開發等服務。”泰達碳資管公司副總經理林翊告訴記者,隨著以全國碳市場為代表的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機制日益深化,“碳成本”將成為企業生產經營中不可忽視的關鍵要素。如何將挑戰轉變為機遇,企業需要提前規劃。
按照現行政策,
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交量)可抵消應清繳碳配額的5%,因此有碳配額缺口的企業也可通過購買CCER來完成碳配額清繳。正源于此,通過減排項目和
碳匯項目形成的CCER成為當前重要的碳資產之一。
據林翊介紹,目前,泰達碳資管公司正在整合資源積極布局林業碳匯等碳資產開發業務。
專家觀點
全國碳市場已成為
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工具”
——專訪天津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王會芝
“全國碳市場已成為我國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工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天津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王會芝坦言,在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的全國碳市場是重要的制度創新。
發電行業是首個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今年3月,伴隨“擴圍”方案公布,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也被全國碳市場“覆蓋”。“在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后,全國碳市場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60%以上。”王會芝告訴記者,全國碳市場今年“擴圍”,標志著其從單一行業管控轉向多行業協同,同時首次將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納入管理。不僅如此,全國碳市場所管控的溫室氣體,不僅有二氧化碳,還包括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
“根據最新政策來看,自今年開始,碳配額分配轉向碳排放強度控制,與企業產能產出直接關聯。2027年,碳配額總量將逐步適度收緊。”王會芝認為,分階段推進的方案設計為相關企業適應全國碳市場規則預留了緩沖期,可避免因配額缺口過大沖擊生產經營。
針對控排企業如何做好碳資產管理這一問題,王會芝給出了三條建議。“一是構建全周期管理體系,建立數字化平臺實現碳數據全流程管控,優化碳配額與CCER協同配置,善用‘碳金融’工具動態調整資產策略;二是強化技術創新,聚焦關鍵環節推進工藝改造,加強供應鏈碳足跡管理,探索林業碳匯等生態協同項目;三是加強能力建設,通過專業化培訓與智庫合作提升管理水平,實現排碳成本可控與降碳收益可持續。”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