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行動要確保在正軌上,離不開開放的貿易、穩固的投資與清潔技術流通。”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5年年會“加速落實行動,共筑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主題
論壇上,國合會委員、歐洲投資銀行氣候
政策和國際碳
市場首任主席德爾貝克這樣說。
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關鍵階段,推動綠色貿易與投融資已成為全球應對綠色轉型挑戰的共識。會上,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及研究機構代表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實踐方向。
開放市場,為綠色貿易提供核心支撐
保持市場開放、破除貿易壁壘,是推動清潔技術流動、加速全球綠色轉型的首要前提。德爾貝克指出,當前針對風電裝備、光伏組件等關鍵產品的貿易爭端及關稅限制措施層出不窮,對世界、歐洲乃至整個氣候治理和能源轉型都是不利的。“保持市場開放是我們共同推進氣候治理和綠色轉型的關鍵支撐。同時還要構建平衡的貿易伙伴關系,既保持供應鏈開放,又要關注投資。”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丁輝介紹,中國為全球提供超過80%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推動風電光伏發電成本大幅降低。另外,中國在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中“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的目標,不僅是對中國能源體系的重塑,更是對整個產業體系和發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并進一步釋放綠色產品貿易潛力。
“中國在太陽能光伏、電池、電動汽車等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核心在于中國對培育和發展這些新興戰略產業的戰略投入。”針對中國取得的成效,英國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阿代爾·特納認為,這得益于技術領導力、科研領域進步、眾多優秀企業的創新精神、完整供應鏈生態系統的構建,以及規模經濟與學習曲線效應的加持。對此,他提出“實現清潔技術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不同經濟領域應采取差異化策略、在進口太陽能光伏
問題上秉持理性的安全觀、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設定關稅、關注產業活動的布局位置而非企業所有權歸屬、攜手釋放資金流動潛力”六項合作原則,為化解貿易分歧、保障綠色貿易順暢提供具體路徑。
投融資體系多元化,助力解決資金缺口
“我們在綠色轉型中的巨額資金需求,需要‘公共引導+私營參與’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支持。”印尼基本服務改革研究所執行董事法比·圖米瓦直言,發展中國家到2030年清潔能源轉型需要1.7萬億美元到兩萬多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單一公共預算已難以覆蓋,必須撬動私營資本,創新金融工具。
中國在氣候投融資領域的實踐,為全球提供了重要參考。丁輝介紹,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碳
減排支持工具已帶動金融機構發放1.3萬億元低碳貸款,年均減少兩億噸
碳排放;23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儲備項目超5400個,總投資達3萬億元,累計授信突破5000億元。同時,中國
碳市場截至2025年8月累計交易額達478.26億元,逐步成為引導資金流向低碳領域的重要平臺。
“將通過政府綠債發行、資金支持每年籌集的3萬億元,以高于市場2%—5%的投資回報溢價吸引社會資本,同時由地方政府主導電網交易、儲能等關鍵領域落地,能夠加速實現
碳中和目標。”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鞠建東進一步提出了資金解決方案。他測算,此舉可帶動綠色投資產生1.5倍乘數效應,推動中國GDP增長3%以上。
國際多邊機構也在積極創新融資工具。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副首席代表周愛明表示,亞行計劃2019年—2030年投入1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其中,亞太氣候創新融資基金(IF-CAP)已募集到22.8億美元,可撬動100億美元額外氣候資金。此外,亞行與10家國際保險機構合作,動員27.5億美元私營資本投向可持續能源、綠色
交通等領域,為“公私協作”填補資金缺口提供范本。
推進國際協作,筑牢綠色轉型根基
全球綠色轉型的非均衡性,也凸顯了國際協作與標準協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法比·圖米瓦指出,發展中國家面臨“能源供應不足、專業技能缺乏、政策基礎設施局限”等多重挑戰。“需要通過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結合,將中國的綠色技術、歐洲的資金能力與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對接。”他特別提到,“一帶一路”綠色項目與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的協同,可成為填補資金缺口的重要力量。
法國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系研究院主任塞巴斯蒂安·特雷爾認為,產業政策協調與標準互認是國際協作的核心抓手。“當前中美歐在關鍵礦產、技術出口領域的對抗需轉向‘產業政策協調’,通過礦產供應多元化、投資
法規多邊化,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他建議,中國與歐盟可形成聯盟,推動多邊開發銀行改革,為低收入國家綠色項目提供更多支持。
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執行副會長多米尼克·沃格雷則強調碳核算標準的基礎性作用。“中國與歐洲的碳核算體系需提升互操作性,企業層面應統一溫室氣體核算框架。只有標準一致,才能讓綠色資金跨區域、跨行業順暢流動。”他表示,WBCSD計劃聯合中外企業與專家成立工作組,推動碳核算標準兼容,掃清全球綠色貿易與投融資障礙,推動能源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