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鋰離子電池制造、船舶及相關裝置制造、電機制造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9.8%、22.9%、17.1%,均顯著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的整體增速。
這組數據不僅是單個行業的亮點,更顯示出“向新逐綠”已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彰顯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轉型,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動寫照。
從政策端看,“兩新”“兩重”擴內需政策持續向生產端傳導,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領域的生產擴張與技術迭代,為產業升級按下“快進鍵”。
綠色轉型的核心動力源于技術創新。例如,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鋰離子電池制造業增加值高增長背后,是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成本下降的技術突破。從磷酸鐵鋰到鈉離子電池,從半固態電池到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中國企業通過研發攻堅,不斷拓展綠色技術的應用邊界。
這種“政策引導+技術突破”的組合拳,推動產業鏈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跨越。政策與創新的同頻共振形成了政策引導創新方向、創新放大政策效能的良性循環,讓制造業綠色轉型既有政策托底,又有
市場活力,發展根基愈發穩固。
其二,綠色需求的全球爆發,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市場端來看,全球綠色轉型催生的剛性需求,不斷為行業增長注入發展動能。
以鋰電領域為例,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形成“雙輪驅動”,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122.8萬輛,同比增長34.9%;儲能鋰電池出貨量430GWh,同比增長超30%。這種爆發式需求直接帶動鋰電產業鏈持續高景氣。電機制造作為工業
節能核心環節,更依托新能源裝備普及和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在電動船舶等領域開辟出廣闊增量空間。
在國際市場,中國制造業的綠色產品競爭力持續凸顯。1月份至9月份,新能源汽車出口175.8萬輛,同比增長89.4%。鋰離子電池出口總額雖受價格波動影響,但仍保持規模優勢,海外市場對綠色低碳產品的需求成為行業增長的重要增量。
其三,產業協同深入推進,彰顯了中國制造的系統優勢。
我們還可以看到,上述三大行業并非孤立發展,而是形成了綠色產業鏈的協同效應:鋰電技術賦能船舶電動化轉型,電機效率提升助力鋰電設備節能降耗,這種內部聯動讓綠色轉型更具韌性。在國際市場上,這種協同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中國制造業“向新逐綠”的深層突破,不是單個企業的技術革新,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協同升級。這種協同模式正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催生技術變革。鋰電產業實現從原料供應到回收利用的閉環協作,船舶制造領域形成“動力研發—船舶建造—運營保障”的全鏈條聯動,電機行業則通過材料、制造、終端應用的跨域協同提升能效水平。三大行業不斷將分散的資源轉化為集中的優勢、將單點的創新升級為系統的突破。
鋰離子電池、船舶制造、電機制造的爆發式增長,是中國制造業“向新逐綠”轉型的一個縮影。政策賦能疊加市場驅動,不斷推動技術突破并實現產業協同,“向新逐綠”已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從鋰電產業的全球領跑到船舶制造的綠色突圍,再到電機系統的智能躍升,中國制造業正在“向新逐綠”的道路上加速奔跑,為全球經濟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