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溫升目標告急!陳德亮呼吁科學引領低碳轉型,中國將成關鍵力量

2025-11-11 10:10 來源: 澎湃新聞網 |作者: 王昀

“當下外交局面復雜,可能各方唯一能用的語言就是科學,最需談論的問題就是全球的永續之道?!?/div>

11月7日下午,著名氣候學家、清華大學興華卓越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等七院院士陳德亮,在澎湃新聞主辦的2025進博會上海會議活動“永續之道:中歐合作構建綠色創新生態系統”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從眼下各國的自主貢獻目標和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看,《巴黎協定》把溫升努力限制在1.5℃內的目標,基本無望實現。

局面并不樂觀,陳德亮正在聯絡全球的科學家,針對溫升超過1.5℃甚至2℃情境下的對策,進行討論和研究。在他看來,未來這一系列應對策略之中,中國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希望明年能將這一議題移到中國來討論。

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與極端天氣的威脅,科學需要在氣候治理和深層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而中國的角色與貢獻非常重要。對此,陳德亮以《科學推動低碳轉型深層變革》為題,在論壇上做了全面和系統的闡述。

全球氣候治理新背景

對于全球氣候治理的新背景,陳德亮首先強調,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的報告為標志,全球變暖與極端氣候頻發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當下已有了清晰的結論,不再是過往“很有可能”的謹慎表態。同時,多邊治理存在信任缺口,行動遠小于承諾;而氣候與發展、公平和安全的命題相互交織,極端天氣的沖擊令矛盾凸顯。與此相應,科學的角色更復雜也更重要。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與災害,包括高溫熱浪和暴雨洪災等。陳德亮指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極端天氣事件風險已超越地緣政治,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長期首要威脅。而中國《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則提出,2035年要基本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這就需要以系統的觀念研究和考察問題,并從根本上找到原因。

陳德亮強調,科學家在此需要思考,應當如何與社會互動,讓大家真正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和應對策略。他認為,這需要依靠科學家團體的工作,比如相應的委員會,而不是依靠單獨的科學家個人,以避免科學敘事受到科學家個人偏見的影響,IPCC的做法就值得參考借鑒。

科學是氣候治理和深層轉型的關鍵推動力

科學需要在氣候治理中發揮作用。陳德亮指出,首要工作就是構建全球共識。科學家不光要找到原因,還要通過科學研究,比如模型和歸因等,為決策提供依據,乃至支持不同情景的政策路徑設計。重要的是,還需要搭建風險評估和預警系統,及早判斷潛在風險,這對亞洲尤其重要。陳德亮認為,開展氣候韌性主題的討論十分關鍵。

“科學與政治不同的地方在于,要依靠數據理性認識問題。”陳德亮引用IPCC的圖表指出,從近200年的溫度觀測數據看,證據非常清晰,二氧化碳的累積排放和溫升存在線性關系。只要向大氣中繼續排放溫室氣體,溫度就會繼續升高。這意味著,需要減排甚至從空氣中進行碳捕集。而當下已有相應的技術和工藝,如果企業可以做得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問題。

然而,從各國提交的自主減排目標看,與控制溫升目標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尤其是美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第一國,年初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陳德亮提到,根據5年前自己領導的一個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專門委員會做的判斷,本世紀末的溫升將是2.7℃左右。當下按照各國當下已提交的自主減排目標,全部加總會超過2℃。針對溫升超過1.5℃甚至是2℃的情境下該怎么辦,陳德亮正在與各國科學家進行研究和討論。他認為,對于未來一系列的應對策略,中國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也希望明年能將這一議題移到中國來討論。

自2022年以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表現出高度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陳德亮指出,加劇的全球沖突對氣候變化產生顯著影響。俄烏沖突、巴以沖突不僅影響東歐以及中東地區,全球所有國家都將面對由此引發的環境挑戰。他引用自己參與的一項研究,估算全球軍工的碳排大約為5%,若將之視為一個國家,則在全世界位列碳排第四名,排在美國、中國和印度之后。如果繼續提高軍費,則更不利于碳排的管理。戰備和戰爭將加劇氣候變化,因此更要呼吁和平,不能打仗。

陳德亮指出,雖然面對上述嚴峻壓力,但運用科學去幫助氣候治理和深層轉型,也有許多正面的工作可做。其中包括:新能源、碳捕集、人工智能應用等技術支撐,碳市場、綠色金融等制度設計,能源-水-糧食耦合等系統規劃,以及教育與認知轉型。他尤其強調最后一點的重要性。

陳德亮以自己參與的研究工作為例。其一是,運用大數據,科學家們考察了全球近300萬個或可造水電站的地方,結合周圍的水文、氣候、生物多樣性、文物、物資狀況及運輸條件等進行了諸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全球尤其是非洲,還有很多可用的水能源。其二是,在水庫的水體之上搭建浮動太陽能板,可減少水資源蒸發的損失,也可更好地利用大面積的空間,科學家們對全球約11萬座水庫的應用潛力做了評估,可以為相關企業、政府等方面提供參考。

識別系統的臨界點也是科學家的重要工作。如今九大地球系統安全運行的邊界中,已有一大半被突破。而九大邊界的相關要素也會互動。陳德亮所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青藏高原上的氣候臨界點,與分別處于亞馬孫、南極冰川的氣候臨界點相互影響。對于如何嚴謹地識別氣候臨界點,須遵循何種標準和定義,陳德亮與幾名國際知名科學家,共同撰寫了指導性的文章。

人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也需要科學視角。陳德亮指出,人類社會、生態系統或經濟體的氣候韌性,也需要關聯系統理論來看待,將整個社會在整個周期所受的影響,用系統的方法和長期的角度進行分析,包括抵御能力、適應能力、恢復能力和轉型能力。在技術方面,人工智能在氣候研究和服務中有諸多機遇與挑戰,科學家們近期也做過綜述。

陳德亮強調,科學家過往可能做的是科研,但對政策設計、企業轉型都會有幫助。這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大潛力。

中國的角色與貢獻

“中國一定要在這個方面去突破,能夠把全球重新團結在一起,來應對這個問題。”陳德亮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和低碳轉型方面,中國正在探索自己的雙碳路徑,正在做出重要的貢獻,還可深入進行南南合作與能力建設,開展更多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繼續沿著科學之路走下去。

陳德亮指出,從2010年左右,中國已經實現了環境與經濟增長的脫鉤,也就是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可以發展經濟。這是一個巨大貢獻,也可以給南方國家提供一個巨大的希望。而中國科學家也聯系國際科學家一起做了相關的研究。

陳德亮也指出,中國的技術應用十分引人注目。人工智能迅速發展,在氣象數據方面,盤古大模型、伏羲大模型等都非常值得關注。甚至可以比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歐洲中期天氣中心預報時間更長。另外,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也已十分成熟,可以走向全世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想解決問題,光靠科學也不行,光靠企業或政府也不行。這場活動有企業機構、國際組織、政府機關等各方利益相關者到場交流,十分難得?!痹诒緢稣搲?,陳德亮強調:“科學是氣候行動的發動機,推動綠色轉型,重建全球信任,讓科學發聲,也讓科學被理解??茖W必須與政策對話,與公眾對話,也與媒體和文化對話。它應當成為連接多元利益方、推動氣候正義與可持續轉型的重要力量。”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