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加速碳達峰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十四五”很關鍵。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
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
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是31個制造業門類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也是實現
碳中和愿景的重要部分。在碳中和大背景下,目前鋼鐵行業去產能,碳排放總量控制工作,在行業和企業層面有所加速。
繼2020年12月29日工信部指出堅決壓縮粗鋼產量之后,今年2月初,工信部再次明確指出,“研究制定去產量工作方案,實行產能產量雙控
政策,確保2021年全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從2021年開始,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工信將發布新版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完善產能信息預警發布機制。
地方層面,關于碳排放的相關政策也陸續出爐。例如,今年2月份,上海市將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華誼能源
化工有限公司、中國東方
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314家企業位列《上海市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單位名單(2020版)》。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度,上海碳排放交易體系配額總量為1.05億噸(含直接發放配額和儲備配額)。
財信證券認為,在“碳中和”和“壓產量”的背景下,鋼鐵在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或有提升,鐵礦石價格的強勢一定程度上侵蝕了鋼鐵行業的利潤,若粗鋼產量被壓制,且在環保政策催化下行業集中度提升,對上游原材料端和下游需求端形成更強的議價能力,鋼鐵企業盈利中樞將抬升。
“鋼鐵供應端在今年的壓縮有望大概率超
市場預期。在需求的拉動下,行業有望出現明顯的供需缺口,甚至不亞于2017年供給側改革時期。”中信證券指出,需求端在整體宏觀經濟復蘇的驅動下,制造業海內外共振上行主線明晰,同時建筑材需求的韌性也值得期待。供應端碳達峰大背景約束有望帶來行業供應超預期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