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差修正模型(ECM)的建立
(三)誤差修正模型(ECM)的建立
上面得到的協整方程只是表現了兩個時間序列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而沒有考慮各變量在短期不均衡下的情況,而實際經濟數據卻是由“非均衡過程”生成的。因此,建模時需要用數據的動態非均衡過程來逼近經濟理論的長期均衡過程。為了研究時間序列變量之間長期均衡與短期調整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誤差修正模型的原理是:兩個經濟變量之間經常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但短期來看則可能是失衡的;借助于誤差修正機制,一個時期的失衡部分可以在下一個時期得到修正。對于(5)式所代表的(2,1)階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
(7)
移項并化為一階差分形式,可得:
(8)
方程(8)即為誤差修正模型,其中的差分項反映了變量短期波動的影響;ECM為誤差修正項,反映了重工業產值與
碳排放量在短期波動中偏離它們長期均衡關系的程度,其系數大小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
我們在方程(5)中已經利用OLS方法獲得了各系數的估計值,將其帶入方程(8),即可獲得估計的誤差修正模型:
(9)
模型中,各差分項反映了變量短期波動的影響。被解釋變量LTPF的波動被分解為兩個部分: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長期均衡即如(9)式括號內的協整方程所示:重工業產值每增長1%,在長期內將引起碳排放量增長0.278141%;短期波動情況為,重工業產值的變動在當期引起碳排放量相同方向的變化,即重工業產值增長1%,將引起當期碳排放量增長0.146636%;滯后一期的碳排放量變動將引起碳排放量相同方向的變動,即碳排放量增長1%,將引起下期碳排放量增加0.508533%。誤差修正項ECM的系數(-0.101125)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建立產業結構重型化條件下我國碳排放的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了產業結構重型化對我國碳排放量的影響,所得結論及建議如下:
第一,協整結果顯示,我國產業結構重型化與碳排放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重工業產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長期來看將引起我國碳排放量增長0.278141個百分點。這說明產業結構重型化的形成和發展對我國碳排放量增加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第二,利用誤差修正模型估計出的重工業產值增加對我國碳排放量的短期效應表明:當期重工業產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其即期效應是引起碳排放量增長0.146636個百分點;滯后一期的重碳排放量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使下期碳排放量增加0.508853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重工業發展對碳排放量的短期影響具有持續時間較短、強度相對較弱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說明碳排放量具有很強的累積效應,“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不是應對環境
問題的正確思路,在我國重工業發展道路中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誤差修正項糾正上一期的非均衡狀態的程度為0.101125%,表明調整力度不是很大。由此可見,產業結構重型化發展主要是以短期波動的形式來影響碳排放量的變化,長期均衡所起的控制作用并不是很大。另外,產業結構重型化對碳排放量的長期效應要明顯高于即期效應,這意味著在中國經濟正進入重工業發揮特殊重要作用的背景下,產業結構重型化對我國碳排放量的這種正向促進作用不是偶然和短期的,而是具有中長期意義。
從目前來看,在我國工業化業已進入中期階段的現實背景下,中國重工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和較大的比重。因此,產業結構重型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碳排放效應也必然會維持較長的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限制重工業的發展來達到
節能減排的目的顯然是不可能的,關鍵是采取適當的措施,一方面可通過改革傳統能源結構、采用清潔能源,從而降低高碳源能源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要注重通過提高單位GDP的能源消費效率,從而降低單位產業空間的碳排放強度。此外,還應該加大對傳統工業的改造、升級,提高其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促進新型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