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4 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肥料及施肥技術創新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揭示長期綠肥輪作可通過調控土壤微生物機制,顯著降低稻田甲烷排放,該成果發表于國際期刊《地球未來》,為農業溫室氣體
減排與土壤可持續管理提供關鍵科學依據。
綠肥作為傳統生態農業措施,雖兼具改善土壤、增加
碳匯等功能,但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長期存在爭議。團隊通過田間長期定位試驗、高通量分子生物學技術及模型模擬,系統評估綠肥 — 水稻輪作系統的影響,發現綠肥種植年限和翻壓量是決定甲烷排放強度的核心因素,共解釋 78.4% 的甲烷排放變異。
進一步研究表明,綠肥可改變土壤中甲烷產生菌與氧化菌的豐度比,且隨種植年限增加,該比值顯著下降,微生物群落向 “低排放” 狀態演變。團隊構建的定量關系模型預測顯示,我國南方約 76% 的稻田,連續 15 年實施綠肥輪作即可有效控制甲烷排放,為區域化農業減排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參數。